季羡林为什么不信佛 季羡林为什么不能回国

最佳回答2024-01-26

许多大学的哲学或者宗教学的教授,他们是在搞"佛学",而并非"学佛", 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就像银行的职员,虽然每天经手成千上万的金钱,数起钱来速度或者手法都非常娴熟,但他们能得到一分钱的真实受用么?入宝山而空回,无比可惜.
"一般研究佛学的人未必是学佛,而学佛的人也未必就研究过佛学。有很多人因为羡慕佛学包罗万象,他为了扩充学问的领域,而到佛门来猎取一点应用的材料,以这种态度研究佛学,顶多只能获得佛学局部的知识,并不能把握到整个佛学的全貌,更谈不到于现实的人生有所受用了!所以单把佛学当作一种学问来研究,只能称为一个学者,并算不得学佛。再次,有些虔诚的善男信女们,一辈子在那儿吃斋念佛,如果问问他们“佛”字究竟作何解释,他们却回答不出来所以然来。这些人没有好好地研究佛学,算是盲目地学佛。但他们虽然盲目,多走些冤枉路,只要有坚固的信仰和正确的见解,将仍可达成学佛的伟大志愿。可是,若单单侧重知识的探讨来研究佛学,而舍弃身体力行的学佛,那等于“说食数宝”,对于自身并没有多大的利益的。所以佛学对比是一本《旅行手册》,你虽然把它记熟了,如果仍住在家里不动,外面所有的风景和名胜,于你终不相干!假使你真要欣赏那阿里山的风光和日月潭的美景等,就必须你亲自去探访,那才能享受到大自然的乐趣啊!如果我们想要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怎能不由研究佛学,而再进一步来学佛?"
"有的人学佛偏重于学术上的研究。这种人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也是不可以称为学佛的,他们把佛学当作世间众多学问中的一种,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做所谓"客观"的研究,他们以为研究佛学一旦介入信仰,研究的成果就会失去"客观"。因此,他们在研究佛学上,始终与做人分开。结果,有很多的学者研究佛学几十年,虽然在佛学研究上,发表过许多"高见",但佛法还是佛法,自我还是自我。烦恼、痛苦及缺陷的人格,一点都没有得到改善。这种缺乏信仰的研究,研究过来,研究过去,总是在文字上做功夫,永远都得不到佛法的真正受用。而所谓的研究成果,也只是一种"我见"罢了。"
"佛学与学佛的区别
佛学与学佛本是一事,本不可心生分别。但是当今末法时代,往往有一种慧业文人,单讲佛学,而不去学佛,说得天花乱坠,还是无补身心。这也是一种末流之弊,不可不赶紧纠正的。所以现将佛学与学佛的分别略述如下。
订证佛门的掌故,研究佛经的义理,叫做佛学;修心养性,发愿往生,叫做学佛。学佛的人虽也不可抛荒佛学,然而专讲佛学不去修行,这便大错特错。因为学佛这件事是要实地用功,不能单凭口说;如不实地用功,无论讲得怎样精通,终是数他人之珍宝,算不了自己资财;说向厨之饮食,饱不了自家肚腹。况且近来一班名士及新学家讲佛学的,不是把佛经当作考据学来研究,就是把佛经当作哲学来参详;支离附会,枝节横生,不但无益佛学,还恐生出种种障碍,成就种种谤佛因缘。这一类谬种流传,其祸甚于洪水猛兽,我们为佛弟子,应当竭力而正之。
释迦牟尼佛曾说:“我与阿难等,于空王佛所,同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难常乐多闻,我常勤精进,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阿难护持我法。”多闻就是佛学,精进就是学佛。诸位根性聪利的,佛学学佛,兼而行之,固属胜事;否则,与其佛学,不如学佛。
"
合十祝愿吉祥,阿弥陀佛

其他回答(4)

卡王 回答时间:2024-01-26

一二楼的说法值得商榷。事实上在全球范围内,研究宗教的学者,大多数是有信仰的;中国的学者,不但是宗教方面的学者,乃至一切学者,大多都是无信仰的。这是基本状况,由我们国家意识形态中的无神论宣传背景有关,而不是说研究了就不信了。若就宗教研究而言,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即便在佛教领域,也与世界佛学界差距甚大。所以反过来看,无神论程度高与研究水平高也没有什么相关关系。倘与邻国日本作比对,日本是不怎么着,但是不能不承认日本的佛学研究水平处于世界前列。而日本的佛教学者几乎没有不是信徒的;非但如此,其中大多数还有僧籍。从最早期的高楠、南条,到现在的松本、片山等,都是如此。
至于说季先生不信佛,那是他个人的事,并不代表什么。季先生以前很厉害的佛教学者,比如欧阳渐,吕澄等等;以及台湾的印顺法师等,都是有信仰的。我个人觉得,季先生是一个很实在的人,他的个性决定了他不可能有什么宗教信仰。您可以读读季先生的传记。他真的是一个很实在的人,从不夸夸其谈,不去构建什么“宏伟人生理想”,不去拼凑什么庞大的哲学本体论叙事。现在的宗教社会学潮流认为,常态社会中人的宗教性基本上是稳定的,即一些人非常容易信仰,一些人不容易信仰,更多的人处于中间,呈正态分布。有些人不信,那与他的个性、气质有关。再者,季先生的佛学研究领域是历史语言,而非佛教哲学。历史语言是一个相当经验化、实证化的学科——德国早期的梵文学者大多是学数学出身的。这就与他的个性更加契合了。
至于说季先生近些年来对于东西方文化、哲学思想什么的一些评论,那与他历来的文风的确很不一样。在早期,季先生不只一次地说:“我的专业是搞语言,义理非我专长;本着藏拙的精神,还是少谈为妙。”他是一个德国学统下出来的极其严谨和谦虚的人。不过近些年传统文化升温,他作为老一辈学者,也不得不说点什么。我个人认为,这些论断并不能反映季先生一贯的风格。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这个背景之下,一个研究者公开承认自己信佛,是有压力的。我是学宗教学专业的,我所认识的人中,就有声称自己不信,而经常躲起来念经的。时代越往后,这种情况会越来越明显。

击空明兮槊流光 回答时间:2024-01-26

  莲池大师对于这样的人,在《竹窗随笔》“佛经不可不读”一文中有非常精彩的开示:
  又一类,虽读之,不过采其辞致以资谈柄助笔势,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一究其理者,可谓入宝山而不取者也。
  全文:予少时见前贤癖佛,主先入之言,作矮人之视,罔觉也。偶于戒坛经肆,请数卷经读之,始大惊曰:不读如是书,几虚度一生矣。今人仍有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过一目者,可谓面宝山而不入者也。又一类,虽读之,不过采其辞致以资谈柄助笔势,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一究其理者,可谓入宝山而不取者也。又一类,虽讨论,虽讲演,亦不过训字销文,争新况高,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一真修而实践者,可谓取其宝把玩之,赏鉴之,怀之,袖之,而复弃之者也。虽然,一染识田,终成道种,是故佛经不可不读。
  〔译文〕
  我在少年的时候,见有前辈的人妄议佛教,以先入之见为主,跟着作小人的短见,自己还不知错。后来偶然在某戒坛的佛经流通处中请得数卷佛经阅读,始大吃一惊。心中暗道:假如不是读这些佛经,几乎将虚度这一生啊!可叹现在有许多人,从少年到壮年到老年一直到死,从来不曾看过佛经,或以为佛经不屑一读,这些人可说是面对宝山而不想进入取宝。又有一类人,虽也读过佛经,但只是为了采摘佛中的优美辞句,来充实自己谈论的资料;或用于写作,助长文章的笔势,这些人自少年到壮年到老年一直到死,从来没有认真地去探究佛经的义理,可说是进入宝山而不知取宝!又有一类人,虽然也对佛经的义理进行讨论,或对人讲演,但只是凭肤浅的认识对着佛经释字销文,或妄自标新立异,以显高明,这些人自少看到壮年到老年一直到死,从来不曾依着经教去真修实践,可说是把取到的宝物当作玩品鉴赏,有时抱在怀中,有时拿在手里,然后又把宝物丢弃了。这些人读过佛经虽没得到实益。可是,只要一入阿赖耶识口中,终能成为得道种子,所以说佛经不可不读。
  学佛与佛学,有霄壤之别。
  学佛是把船当成渡河的工具,到岸了,船也就没有用了,而不会背着船上岸的。
  佛学是研究渡河的工具--船。
  阿弥陀佛!

花草花语71 回答时间:2024-01-26

季羡林教授是不信佛的,但这不妨碍他研究佛教,从佛教文化中汲取一切有价值的精华为现实生活服务。他的观点在今天很有代表性。二十多年来学术界、文化界发表、出版了大量研究、弘扬佛教文化的文章、专著,形成了一股“佛教文化热”。

精悍美洲豹泰宁 回答时间:2024-01-26

正因为这些名人“研究”佛学而不是实践佛法,无法体会到身心的真正改变,所以很难信入。这种情况在佛法概念中,叫做世智辩聪,属于学佛的八种障碍之一。

为什么门前放石狮 为什么大门前放石狮

该问题还有4 个回答,点击查看

大门口放石狮有什么意义,石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辟邪物,以石头为原料雕刻成狮子形象是具有艺术和观赏价值的雕塑,最早的石狮是东汉高仪墓前的石狮,从古至今人们常在宅门前放置两只石狮来保护宅邸,有些人的家门口都会摆放一对石狮子这又什么寓意,大门上摆放着石狮,象征着权力和高贵。

为什么64要屏蔽

该问题还有4 个回答,点击查看

《星际裂痕》新手FAQ大集合星际裂痕九游手机游戏,18怎么屏蔽玩家?点击游戏主界面头像选择系统设置功能选项内可屏蔽玩家,19如何获得更多的机甲呢?除了奖励外招募系统是最直接获得机甲的地方分为普,36x8x64有啥区别,Win11最大的进步是干掉了这个。

上一篇

怀孕后为什么会长斑 怀孕后为什么会长斑点

相关问答

最新问题

分类目录

热线 热线
400-118-6638
QQ QQ
QQ在线咨询
微信 微信
微信
关注 关注
关注
返回顶部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