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祭月流程 祭月的礼制

从渊源上看我国古代就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礼制中秋又叫“祭月节”。祭月的风俗始于魏晋盛于唐宋甚至被定为国节烧斗香、放灯、走月亮、舞火龙中秋活动极大地丰富了起来,中秋。。

郊祭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日月的活动

祭月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而来。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中秋节起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聚、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态。

古代祭月流程

  祭月的仪式

中国传统的祭月,一般是以家族为单位的,参加祭月的人中选一名主祭(统领工作),一名赞礼(相当于主持人),若干执事(主祭的助手),一般以年长的女性长辈或家庭主妇担任主祭。按照传统,“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男子一般担任赞礼、执事协助祭月。

祭月活动开始,主祭坐在红地毯上,从执事手中接过3炷香,许愿后,插在香炉中,连续重复了3次后,执事斟满酒爵递给主祭,主祭将酒洒在席前的地上,再将酒爵放到祭桌上。接着,主祭借助烛光,向月亮的方向朗读祝文,祝文写着“时维丙戌年仲秋,诚炎黄儿女,兴华名,复礼从德,祈告夜明……兹呈斯文,祀於神灵,维伏尚飨!”,然后,主祭将祝文和月光纸放到席前小盆中焚烧。

古代祭月流程

  祭月的寓意

中秋赏月、祭月是中秋活动的重要内容,在民间它表达了人们祈求的团团圆圆的美好意愿。当明月在东方冉冉升起,人们便设案于庭院,祭拜月亮,供品以月饼为主,另加瓜果之类,祭品多具圆形,是取团圆之意。祭毕,家人团坐,饮桂花酒,吃月饼,赏明月,讲述有关月亮的故事,比如牛郎织女、吴刚伐树等等。

有些地方,每逢祭月,是青年男女追求爱情、表达爱意的美好时机。祭拜月亮之后,青年男女便乘着清亮的月光,成群结队到夜色悠美的野外对歌,往往通宵达旦彻夜不歇,对歌后带着露水成双结对窃窃私语,互表心意,有的从此结下百年之好。

古代控制系统的用法流程有哪些

两种都有。

拜新月起源于远古对月亮的崇拜,但在唐代才正式形成风俗。拜新月的时间是在七夕(农历七月初七)或中秋节之夜。古代妇女拜新月是为了祈求夫妻团圆、幸福长寿。

拜月是云南傣族风俗,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 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

古代祭月流程

云南拜月:

1、沐浴更衣

沐浴,穿上汉服。

2、陈设

月出后,向月亮的方向安放好祭桌,摆放好祭品,点燃红烛,铺设好席子。

3、就位

参祭者正坐于祭者席上。执事、赞礼就位。

4、祭月

赞礼唱:“祭月”。主祭出位,到奠席前,跪于席上。

5、上香、祭酒

赞礼唱:“三上香”。执事递上三支香,主祭在蜡烛上点燃,向月神鞠躬,再将香插于香炉中。如此三次。赞礼唱:“三祭酒”。执事斟满酒爵,递给主祭,主祭将酒洒在席前的地上,再将酒爵放到祭桌上。如此三次。

6、读祝:执事递上赞美月亮的祝文,主祭借月光与烛光,向月亮展开诵读。

7、焚祝文及月光纸:主祭将祝文和月光纸放到席前小盆中,焚烧。

8、拜月

赞礼唱:“拜月”。“拜-兴-拜-兴-平身”。主祭及参祭者一起向月神行“再拜”之礼(即拜两次)

9、从献

赞礼唱:“从献”。主祭离开奠席,参祭者按照长幼之序依次到奠席前,跪,上香(拿三支或一支),默默祈祷心中所愿,然后向月神行拜礼一次。直至所有女性参祭者拜完。

10、礼成

赞礼唱:“礼成”。至此,中秋祭月仪式完成。

11、餕

由主祭持切刀,将月饼人口数均匀分切,每人一份。西瓜每人一瓣,水果自取。

12、饮宴

赏月撤掉祭桌,在月下布设中秋家宴,大家一起赏月、宴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拜新月

百度百科-拜月

为什么古代的人要祭月

古人是有拜月习俗。在中秋节拜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以来,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

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祭月赏月,托月追思,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

拜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至今,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聚、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态。

古代祭月流程

拜月的起源

拜月习俗兴盛于上古之时,源于先民对月亮的自然崇拜和神化。周代以后,对日月的随意性跪拜演变为固定时间场所和程序化的祭祀制度,并成为皇权象征。《国语·周语上》记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于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

南北朝之后,我国古代岁时文化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尤其是隋唐以后,国力昌盛、经济繁荣,为节日游乐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形成于唐朝初年的中秋节,将皇家垄断的拜月活动,发展为千家万户全民赏月的浪漫节日,聚会、宴饮、拜月、赋诗等习俗随之兴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秋节

古代祭天祭地祭日祭月

古人有拜月习俗,也有拜新月习俗。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中秋拜月的习俗,追本溯源,是从秋分祭月这一古老礼俗演化而来的。周朝有每年秋分天子率群臣祭月的礼制,<礼记>上就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的记载,此处所谓“朝”“夕”皆为祭拜之意,后来各朝大都相承沿袭,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朝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而建。秋分祭月是皇家祀典,庶民百姓自然无缘参与,但它显然对普通百姓的心理和生活具有很大的影响,况且普通百姓也有祭拜月亮以寄托各种心愿的精神需求,于是在民间逐渐形成子拜月的习俗。
唐代李端<拜月>诗云:“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中秋拜月习俗介绍。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解带。”同为唐代的施肩吾又在<幼女词>中写道:“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这个小女孩肯定是见大人拜月见多了,http://tongxiehui.net/by/71166.html觉得非常有趣,于是就模仿大人的样子,玩起了拜月的游戏,由此可见唐代拜月风气之盛。应该注意到的是,这里的拜月是拜新月,祝愿的内容恐怕也多属儿女私情之类。
大概从北宋确立中秋节开始,拜月之俗就由拜新月转为中秋拜月了。宋代金盈在<醉翁谈录>中对宋人中秋拜月的风俗作了详尽的描述:“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愿: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目如皓月。中秋拜月习俗介绍。”
古代常将科举及第称为蟾宫折桂,因而拜月时男孩有“早步蟾宫,高攀仙桂”之愿;嫦娥则是传说中美貌绝伦的月中女神,所以女孩拜月时愿自己貌似嫦娥。到了明代,拜月之风更加盛行,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明人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由此可见当时人们拜月的情景。
中秋拜月的习俗,历代相传,当然变化也是有的。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京师之曰八月节者,即中秋也。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月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唯供月时,男子多不朝拜,故京师谚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作者在这里对清代京城中秋节的盛况作了生动描写,从中可以看到,拜月之风在清代还很盛行,只是此时拜月仅限于女人参与。
拜新月风俗起源于远古对月亮的崇拜。当时由于生产力极为低下,在原始的社会中,还没有系统的神灵观念产在,但是,原始人已将自然物和自然力本身直接看作是有意志的对象来加以崇拜。对天体崇拜之一,就是对月祌的崇拜。《山海经,大荒西经》云:“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把月亮看成是人类自身之形象,并且是女子生养的,一胎竟生下十二个月亮,这女子常义自然是月神无异了。在唐墓出土的绢画中,女娲女神与伏义蛇身-交尾,女娲伏义交尾下的就是月亮。说明伏羲和女娲生下了月亮,后来就被人们称为月神。 还有出土的娟画中有 “左手执矩和墨斗。女娲在右,束高餐,张右手执规。同伏羲上身相抱,下尾相交。二入头上有圆轮一,象征日,周囤小阖圈亦象征月。二入尾下有下垂的月牙,周围画小圆,亦象征月。画面四;遍画大小差不多的圆圈,以象征星辰。这幡画与《文物》1900年第6期2页图4那幅唐永徽四年女娲伏义像同类型,故知为唐代七世纪中叶之作品。这幅女娲伏羲像蛇身交尾,自然是象征着交配生殖、繁衍后代,尾下的月芽,和环绕的十二颗圆圈,也象征月,象征产下了众多的后代,用画面叙述了唐代西域一带,包括敦煌,盛行月亮的崇拜,女娲为月神无异,所以女娲^是入类始袓神、婚姻神、乐神,也兼有月神之职。这因为月亮,在古人看来与生殖有关。《汉书》云:元后^李氏梦月入其怀而生后,所以女娲造人又兼有月神之责"。清代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辑《灵宪》曰;“嫦娥,羿妻也,窃西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 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由此可见,嫦娥也算作是一个月神了。伏义、女娲、嫦娥等等,都是月祌,月神何其多? 这并不奇怪,原始社会,部落很多,各部落有各部落的月祌。《史记,天官书》云:“月行中道,安宁和平”。可见古人认为月神是和平的女神,所以伏义产下十二个月儿,女娲这个月祌是造人,嫦娥这个月祌是造药,总之都是有利于安宁和平的。从以上这些对月亮的信仰中,我们可以看见远古所存在的崇拜月神的古俗。
祭月之说,在先秦的古籍中得到了确认。《礼记、祭法》云- “夜明,祭月也”。郑氏注云:“春秋传曰:日月星辰之神”,故祭月是作为月神祭祀的。《礼记,祭义》中还有:“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外内,以端其位。日出于东,月生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等等记载。祭月与祭日同等被重视,阴阳相合,才能天下相和。
凡此种种,均说明了我国拜月风俗起源久远。拜月风俗正是来源于以上对月神崇拜之古俗的。不言而喻,唐代秦岭汉水流域,民间自然也因袭于这种对月神崇拜之古俗,也把月亮看作月神。同时,天河民间还把月神女娲崇拜为婚姻之神。天河是汉水的主要支流,汉水是中国的最早河流,他比长江还早几千万年,这里是人类起源的远古文明区,所以,这里的人类古文化最早,其婚姻生育也是最早。女娲创造了人,也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婚姻,繁衍生育了人。

上一篇

中秋节拜月的风俗 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下一篇

白蚁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白蚁形成的原因

相关文章

最新问题

热线 热线
400-118-6638
QQ QQ
QQ在线咨询
微信 微信
微信
关注 关注
关注
返回顶部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