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让位袁世凯他自己去到哪里了 为什么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

面对外界的呼声,孙中山只好发表了“让位给袁世凯”的宣言。他在宣言中表示说:。从国内到国外,从立宪派旧官僚到革命派内部,几乎都一致推举袁世凯来继任临时大总统的职位。。

孙中山让位袁世凯他自己去到哪里去了

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将政权拱手让出,是关系辛亥革命成败的重大事件。革命党人的软弱妥协、袁世凯采用又拉又打的两面派手段、帝国主义国家对袁世凯的大力支持,这三者是“让位”的重要原因。应该说,“让位”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归咎于孙中山个人的失策是不公允的。 谁也没有料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于1912年4月1日刚刚诞生,任临时大总统才3个月的孙中山却被解除了职务,把政权交给了袁世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袖、共和国的创始人孙中山让位于清王朝旧臣、帝国主义走狗袁世凯,这是关系辛亥革命成败的重大事件。 南京 政府的腰杆不硬 19世纪末,清王朝像一艘千疮百孔、日渐下沉的破船,随时都将被革命的怒涛所吞没。 清王朝的末日,终于来到了。1911年10月10日,武昌楚望台的枪声一响,革命的烽火很快燃遍全国,形成燎原之势。统治中国268年的清政府在熊熊烈火中迅速地倒塌下去,“中华民国”在一片欣喜若狂的欢呼声中诞生。 可是,透过表面上那派热烈景象,冷静地观察和思考一下,不难发现,在它背后却存在着严重的危机。革命刚开始取得胜利,革命营垒内部便已呈现出一派分崩离析的现象。当时,领导这次革命的中国资产阶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十分软弱无力,它的核心力量——同盟会政治理论上非常幼稚,组织上也松散庞杂;他们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都缺乏深刻的本质认识;他们同广大下层劳动群众的严重脱离,使他们在异常强大的反动势力面前感到自身缺乏力量;而地主阶级反动势力以及反对派的力量却非常强大,虚伪狡猾、拥有实权的袁世凯成了反动势力的核心力量。孙中山的“让位”就是在这样的阶级力量对比下酿成的。 武昌起义时,孙中山正在美国北部哥罗拉多州进行筹募革命经费的工作。他经过再三考虑,认为自己当前的主要工作,不在“疆场之上”,而在“樽俎之间”,他希望通过外交活动,断绝清政府的后援,来一个釜底抽薪。结果,他没有立即回国。这一着棋孙中山没有走好,他没有及时给革命党人以具体领导,也没有考虑革命政权如何建设。他在国外时,就已经听到一种舆论,即如果争取到袁世凯拥护共和制度,可以让袁出任民国总统。孙中山原来对袁世凯的印象并不怎么好,觉得此人“狡猾善变”,不太靠得住。但他又希望避免流血,尽早实现革命目标,只要推翻清政府,废除帝制,即使是袁世凯出来当总统,也未尝不可。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从国外归来,面对着第一次各省都督代表会议通过的“若袁世凯反正,当公举为临时大总统”这样的决议,他不得不承认这个既成事实。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后,主张“让位”的空气仍然笼罩着革命党人,包括孙中山身边的一些重要人物,如黄兴、汪精卫、胡汉民等人,都表示赞成让位。汪精卫曾行刺摄政王被捕而没有砍头,袁世凯在暗中进行了一些活动,所以汪精卫从清朝监狱出来后,立即主张“南北议和”,并派人到武汉说服黎元洪和黄兴拥戴袁世凯为大总统。汪精卫甚至讽刺孙中山说:“你不赞成议和,难道是舍不得总统的职位吗?”革命党人的二号人物、担任临时政府陆军总长的黄兴,对袁既有顾虑,又存幻想。黄兴说,袁世凯是一个奸猾狡诈、胆大妄为的人,如能满足他的欲望,他可以帮助我们推翻清朝;否则,他也可以像曾国藩替清朝出力搞垮太平天国一样来搞垮革命。只要他肯推翻清朝,我们给他一个民选的总统,任期不过几年,可以使战争早停,人民早过太平日子,岂不好吗? 黄兴的这种看法,在当时革命党人中是很有代表性的,也完全符合当时孙中山的思想实际。孙中山认为清政府统治的结束就是革命的成功,而随着革命的成功就会到来一个政治民主和工商业繁荣的好时代。他只求民国的招牌早早挂起,革命的形势早早结束,好让他在“安定的秩序”下完成自己的实业救国理想。 综上所述,应该说,“让位”是包括孙中山本人在内的大多数革命党人的意见。“让位”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归咎于孙中山个人的失策是不公允的。 孙中山是很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的。他后来终于认识到把政权拱手让给袁世凯是一个历史性的错误。他沉痛地写道:“我的辞职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错误,它的政治后果正像在俄国如果让高尔察克、尤登尼奇或弗兰格尔跑到莫斯科去代替列宁而就会发生的一样。”宋庆龄也曾问过孙中山,他为什么在南京要辞去总统职位,孙中山告诉宋庆龄说,我没有革命军队,也没有革命的干部。孙中山很后悔,没有把他认为最爱国、最可靠的中国海员组织起来。 袁世凯的阴险狡诈 革命党人面临的对手是老谋深算的袁世凯。此人的社会政治经验远比那些年轻而天真的革命党人丰富得多。袁世凯原是北洋军阀的首领。辛亥革命时,他受命为清政府的内阁总理大臣,掌握军政大权,成为中外反动派所倚重的实力人物。袁世凯在耍弄阴谋诡计方面是颇为能干的。武昌起义的隆隆炮声,把这个身着布衣、头戴笠帽、假意在老家河南彰德小溪边垂钓的袁世凯惊动了。他一手提着钓竿,一面在苦苦思索着对付革命的办法。他知道清朝的垮台已无法拯救,而革命火焰也无法用武力来扑灭。于是,他便采取又打又拉软硬兼施的反革命两手策略:他用一只拳头来打倒清朝政府,而用另一只拳头来对付临时政府。他用来打倒清朝政府的武器是“革命”,他用来打倒革命民主派的武器是“统一”。“议和”,就是袁世凯施展又打又拉的产物。 1912年8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孙中山与袁世凯进行了13次会谈,每次都从下午继续到深夜。对于孙中山提出的每一项主张,袁几乎无不表示同意。其中有些问题,如“耕者有其田”,纯粹是为了骗取孙中山的信任,而随声附和的。 袁世凯口头上虽然一再表示效忠共和,暗中策划的却是如何尽快恢复旧的社会秩序,区别只在于以他的统治代替清朝的统治。革命党人谈论的那些振兴实业、政党内阁、议会政治等等,同袁世凯所想的完全是南辕北辙。 对于袁世凯的阴险奸诈,金冲及先生在《民初同盟会人的几种社会政治方案》一文中作了如下的描述: 袁世凯深深懂得:什么时候需要克制,甚至可以换出一副面容来同革命派周旋;什么时候可以突然翻脸,冷不防地断然下手。他也完全懂得:在他的准备过程中,对革命党人的所作所为,哪些是可以暂时容忍的,如让孙中山去提倡10年内建20万里铁路,甚至让国民党一时在国会中取得多数席位;哪些是不能退让的,如政府南迁以及让国民党人担任陆军总长或直隶都督等;还有哪些是必须尽快削弱或铲除的,如利用财政等各种手段,逼迫南方裁军,逼迫黄兴辞去南京留守等。 在革命党人中,认真考虑过革命后如何保持革命政权的人是不多的。宋教仁可算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宋教仁因力主组织强大政党和夺取议会中多数席位这两件大事而深为袁世凯所忌恨。袁表面上装得毫不在乎。一旦他准备好了,立刻就毫不留情地下手,派人暗杀宋教仁,下令罢免国民党在南方的三都督,并且公然以嘲弄和恫吓的口吻说:“现在看透孙(中山)、黄(兴),除捣乱外无本领。左又是捣乱,右又是捣乱。我受四万万人民付托之重,不能以四万万人之财产生命听人捣乱。”不久,袁对各地的革命党人进行惨无人道的搜捕和屠杀。 鲁迅先生鉴于这种惨痛的教训,深刻地指出:“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之后,大杀党人,从袁世凯那方面看来,是一点没有杀错的,因为他正是一个假革命的反革命者。错的是革命者受了骗,以为他真是一个筋斗从北洋大臣变了革命家了,于是引以为同调,流了大家的血,将他扶上总统的宝位上去。”(《〈杀错了人〉异议》) 帝国主义对袁世凯的支持 “让位”是由各种复杂因素所造成的,帝国主义对袁的支持则是其决定因素。当时大多数革命党人并不认识帝国主义真面目,以为中国的积弱只是因为清政府的昏庸腐败,只要把它推翻了,中国就会逐步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甚至天真地认为他们既是资产阶级革命,是以西方为榜样的,可能会得到西方国家的援助,所以革命起来后总是小心翼翼地避免触动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既得利益。他们在对外宣言中,宣布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间所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偿付赔款和外债,企图以此来换取帝国主义对革命的同情和对革命政府的承认,只要推翻腐朽的清王朝,中国的根本问题便可解决。这当然是革命党人的一厢情愿! 帝国主义看中的却是袁世凯,把他作为自己在中国的代理人,对袁竭力支持,而对革命党人施加压力。英、美、德、日各国军舰驶进长江,耀武扬威,俄国军队集结于我东北北部,日本军队在我国东北南部、内蒙东部蠢蠢欲动;外交上,帝国主义国家不承认孙中山的南京临时政府;舆论上,帝国主义报纸颠倒黑白,对革命派横加指责;财政上,帝国主义加紧对南京政府实行经济封锁,海关税收分文不给,致使南京临时政府财政十分困难。 1911年12月20日举行的“南北议和”的过程,也就是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席位的过程。这个“议和”一开始就是袁世凯与英国公使朱尔典约同德、日、俄、美五国代表密商后、由英驻汉口总领事传话,向各省都督代表提出来的。帝国主义不仅在整个议和过程中为袁世凯密谋策划,而且公开告诉革命党人,只有让袁世凯当选大总统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可。为了避免帝国主义的干涉,革命党人自然只有赶紧让袁世凯出来做总统,以便尽快结束“战乱”。 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将政权拱手让出,使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遭受了严重的挫折,给革命造成极大的危害。孙中山在“让位”的过程中对袁世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斗争,虽然不是无益的,但所采取的防范袁世凯危害民国的措施,则无济于事。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所窃取,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又在中国开始建立起来,“中华民国”成了一块空招牌。

孙中山为什么要把位置让给袁世凯

袁世凯称帝袁世凯复辟

  袁世凯(1859年—1916年),字慰亭,号容庵,汉族。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军事人物,他在915年12月称帝,建立了中华民国。那么,袁世凯他为什么要在当时称帝呢?下面,我将带大家去看看这一历史悬案的个中缘由。

  说白了,不为别的,就是被孙中山逼的。想当初,孙中山当上了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却无力推翻清朝。后来经与袁世凯密谋,以退位让贤为条件,换取袁世凯的支持,袁世凯这才反戈一击,逼得清帝退位,结束了清朝的统治。事后,孙中山不得不履行承诺,让出了大总统一职,由袁世凯接任。按说,此时二人关系还不算错,完全可以携手合作,共建民国。可是孙中山刚当了几天大总统就下野,心中着实不甘,于是想搞党政,将同盟会改组为 *** ,以此来制约袁世凯,如此,孙中山作为 *** 党魁,组成一个影子内阁,随时可以接替袁世凯了。这就好比封建时代,袁世凯好比皇帝,孙中山就是太上皇了。

  孙中山可以制造舆论,可袁世凯手中有枪。动嘴皮子的斗不过拿枪的,二人的较量自然以袁胜孙败告终,于是“二次革命”,孙中山逃亡日本。虽说袁世凯打败了孙中山,可总有些名不正言不顺的感觉。为什么呢?中华民国的建立是在孙中山任上,若以封建朝代打比方,孙中山就好比开国皇帝,袁世凯只是第二任继任皇帝,可是开国皇帝居然反对其继任者,那么从继任者的角度看,是一种什么感觉?那就好比,开国皇帝反对他所建立的王朝,要推翻他所建立的王朝一样(这是从继任者的角度出发,向民众做出的宣传)。就好象朱允文对百姓说:“朱元璋要推翻明朝”,百姓怎么会相信呢?

  所以,孙中山与袁世凯从真刀真枪地干起来,舆论就站在了孙中山一边,因为他们无论如何也不相信——中华民国的建立者要推翻中华民国——尽管袁世凯是那么宣传的。

  尽管袁世凯获胜了,但他知道,他当这个中华民国大总统的位子,百姓是不赞成的。不是因为他的施政不行——袁世凯治理国家的本事比孙中山强多了,从他在晚清做了那么多实事就可以知道——而是因为人们绝对不会相信中华民国的建立者要推翻中华民国。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以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推行政治,总不能得到众的信服(尽管他施政不错)。

  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是该考虑换一个头衔了。换什么呢?总不能将中华民国改为 *** ,或中华合众国,那对于中华民国这个称号来,只是换汤不换药,难不成袁世凯是以中华合众国大总统反对中华民国?若他那么做,人们会更加相信是他背叛了中华民国。

  于是,袁世凯只有一条路,改共和为立宪,以皇帝取代大总统。如此,袁世凯才名正言顺,而名正言顺才能事成。如此,袁世凯想不背叛中华民国也不成,想不当皇帝也不成。袁世凯称帝,他还能成为新朝的开创者。若仍然当中华民国大总统,或当中华合众国大总统,他给人的感觉只能是一个“僭主”,一个“伪大总统”,这对于才大志高的袁世凯来说,是不能忍受的。

    孙中山让位袁世凯后做了什么

    孙中山和袁世凯都是辛亥革命后备受关注的政坛风云人物.在政坛上进行了智慧和力量的多次较量.孙中山最后让位给袁世凯是当时国际和国内因素错综作用的结果. (1)袁世凯当时的声望和才识是一个重要的砝码.王锡彤曾指出:袁世凯[一生得力处在乘机以立功."清末.袁世凯被认为是[治世之能臣".李鸿章临终前保荐他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奠定了其在政坛上的显赫地位.成为继李氏之后.左右晚清政坛的权臣.袁世凯在清末[新政"中.政绩颇著.得到了资产阶级的信任.但由于功高震主.被放回河南老家.还险些丧命.随着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袁世凯[声望日隆".这为其复出提供了绝佳的契机.举朝上下.凡一切拥护清廷和反对革命的人们都寄厚望于他.称他是[收拾中国最合适的人".希望他能[再造当年曾李之奇功".袁世凯是汉人.国内一部分人出于[反满革命"的需要也支持袁世凯.希望他能[反满兴汉".当清帝被迫让位后.其个人声望更是达到极点.人们普遍称其为东方华盛顿.拿破仑.认为他立下了[千古之奇功".再加上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北洋军.掌握着军政大权.人们普遍看重袁世凯就不足为奇了. (2)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帝国主义在[严守中立"的伪装下.一方面.不断在军事.经 济.外交上向革命党人施加压力.压迫革命党人妥协.另一方面.支持袁世凯当政.特别是在外交方面.正如一个美国人所说:[对于他(指袁)的重新当政.外国人公开的表示欣慰."德国驻华公使哈豪森指出:[如果列强不欲担负使北京政府瘫痪的后果.袁世凯必须得到支持.因为只有他是稳定的保障."英国外交大臣葛垒说:[我们对于袁世凯怀有极友好的感情和尊敬.我们希望出现一个政府.有充足的力量可以无所偏倚地对待各国.并能维持国内秩序以及革命后发展对华贸易的有利条件.这样的政府将获得我们所能给予的一切外交援助."他们积极策划南北和谈.提出所谓[非正式照会".压迫南方向袁妥协. (3)旧官僚和立宪派趁机进攻革命党人.拥护袁世凯.张謇称:[甲日满退.乙日推公.东南诸方.一致通过."清末预备立宪和[皇族内阁"使一大批汉族官僚离心.希望[去满复汉". 恢复汉族统治.随着辛亥革命形势的发展.这些人也大多附和着革命.表示拥护共和.但骨子里极不赞成民主共和制.这时袁世凯成为他们心目中理想的领袖.希望袁能够[主持大局".并对革命党人发起了攻击. (4)同盟会组织涣散.失去革命政党应有的作用.中国同盟会自成立之日起.组织上就不是十分的严密.内部矛盾重重.小团体之间纷争频繁.有些人对孙中山极为不满.甚至另立党派.再加上.清帝退位以后.有些人认为革命己大功告成.不必再战斗.甚至有人责问孙中山:[是不是舍不得总统之位?" 甚至同盟会内部也有很多人支持袁世凯.黄兴则希望袁世凯能成为中国的华盛顿.拿破仑.他在信中写道:[明公之才能.高出兴等万万.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直捣黄龙.灭此朝食.非但湘鄂人民拥戴明公为拿破仑.华盛顿.即南北各省亦当无有不拱手听命者."汪精卫更是盛赞袁:[雄才英略.素负全国重望.能顾全大局." 孙中山在担任临时大总统后.面对荆棘丛生.动荡不宁的局势.殚精竭虑.穷于应付.颇感心有余而力不足.遂认为[清帝退位.民国统一.彼此建设之事.自应让熟有政治经验之人" . (5)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财政极其困难.正所谓[车马未动.粮草先行".<孙子兵法·作 战篇>记载:[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内外之需.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斤.然后十万之师举矣."由此可见.财力对于战争有着重大的影响.战争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财富的消耗战.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帝国主义国家截留中国海关税收.使临时政府财政极其困难.无法长久支持战争所需.更无法支撑政权建设.笔者认为这一点是孙中山让位袁世凯的最重要原因.也是最直接的原因.让位他人实在是一种无奈之举. (6)革命党人对当时时局的考虑.南北对峙.动乱旷日持久.社会动荡不安.极易勾起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坐收渔翁之利.当时建立一个统一.稳定的政府.结束纷争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迫切需要.发展经济.使国家走向富强.免遭列强瓜分己成为各界共识.再加上当时袁世凯掌握一支强大的北洋军.军事力量强大.革命党人并未建立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的强大军队.革命人权衡利弊之后.被迫作出让步. (7)孙中山个人因素.孙中山是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为政治抱负.并无很大的政治野心.权力意识比较淡薄.他当时认为中国民族.民权革命已基本完成.只剩下了民生问题.所以他积极宣传[实业救国".俨然成了商界巨人:.另一方面.孙中山个人专断作风也是引起离心的重要方面.许多同盟会元老对孙中山不满.甚至发生激烈冲突.在武昌起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共进会".便是由于对孙.黄只在华南发动起义不满.而移至长江流域发展力量.进行起义. (8)中国传统思想中[诚信"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思想中注重[承诺".有[一诺干金" 之说.革命党人认为袁世凯在全国人民面前.宣誓维护共和.便会尽力维护共和制度.否则将会受到舆论和道义上的谴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果失去民心.必将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的碾碎.事实上以后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大憾事.是民主共和道路上的巨大挫折.这是当时国内国际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令人惋惜的同时.也使人们认识到:革命不会一蹴而就.在通往民主的道路上也必将充满了坎坷和泥泞.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需要人们进行前赴后继的努力才能成功.

    辛亥革命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

    孙中山和袁世凯都是辛亥革命后备受关注的政坛风云人物,在政坛上进行了智慧和力量的多次较量。孙中山最后让位给袁世凯是当时国际和国内因素错综作用的结果。 (1)袁世凯当时的声望和才识是一个重要的砝码。王锡彤曾指出:袁世凯“一生得力处在乘机以立功。”清末,袁世凯被认为是“治世之能臣”,李鸿章临终前保荐他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奠定了其在政坛上的显赫地位,成为继李氏之后,左右晚清政坛的权臣。袁世凯在清末“新政”中,政绩颇著,得到了资产阶级的信任。但由于功高震主,被放回河南老家,还险些丧命。随着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袁世凯“声望日隆”,这为其复出提供了绝佳的契机。举朝上下,凡一切拥护清廷和反对革命的人们都寄厚望于他,称他是“收拾中国最合适的人”,希望他能“再造当年曾李之奇功”。袁世凯是汉人,国内一部分人出于“反满革命”的需要也支持袁世凯,希望他能“反满兴汉”。当清帝被迫让位后,其个人声望更是达到极点。人们普遍称其为东方华盛顿、拿破仑,认为他立下了“千古之奇功”。再加上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北洋军,掌握着军政大权,人们普遍看重袁世凯就不足为奇了。 (2)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帝国主义在“严守中立”的伪装下,一方面,不断在军事、经 济、外交上向革命党人施加压力,压迫革命党人妥协。另一方面,支持袁世凯当政,特别是在外交方面。正如一个美国人所说:“对于他(指袁)的重新当政,外国人公开的表示欣慰。”德国驻华公使哈豪森指出:“如果列强不欲担负使北京政府瘫痪的后果,袁世凯必须得到支持,因为只有他是稳定的保障。”英国外交大臣葛垒说:“我们对于袁世凯怀有极友好的感情和尊敬。我们希望出现一个政府,有充足的力量可以无所偏倚地对待各国,并能维持国内秩序以及革命后发展对华贸易的有利条件。这样的政府将获得我们所能给予的一切外交援助。”他们积极策划南北和谈,提出所谓“非正式照会”,压迫南方向袁妥协。 (3)旧官僚和立宪派趁机进攻革命党人,拥护袁世凯。张謇称:“甲日满退,乙日推公,东南诸方,一致通过。”清末预备立宪和“皇族内阁”使一大批汉族官僚离心,希望“去满复汉”, 恢复汉族统治。随着辛亥革命形势的发展,这些人也大多附和着革命,表示拥护共和,但骨子里极不赞成民主共和制,这时袁世凯成为他们心目中理想的领袖,希望袁能够“主持大局”,并对革命党人发起了攻击。 (4)同盟会组织涣散,失去革命政党应有的作用。中国同盟会自成立之日起,组织上就不是十分的严密,内部矛盾重重,小团体之间纷争频繁,有些人对孙中山极为不满,甚至另立党派。再加上,清帝退位以后,有些人认为革命己大功告成,不必再战斗。甚至有人责问孙中山:“是不是舍不得总统之位?” 甚至同盟会内部也有很多人支持袁世凯。黄兴则希望袁世凯能成为中国的华盛顿、拿破仑。他在信中写道:“明公之才能,高出兴等万万,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直捣黄龙,灭此朝食,非但湘鄂人民拥戴明公为拿破仑、华盛顿,即南北各省亦当无有不拱手听命者。”汪精卫更是盛赞袁:“雄才英略,素负全国重望,能顾全大局。” 孙中山在担任临时大总统后,面对荆棘丛生、动荡不宁的局势,殚精竭虑,穷于应付,颇感心有余而力不足,遂认为“清帝退位,民国统一,彼此建设之事,自应让熟有政治经验之人” 。

    孙中山为什么会让位于袁世凯

    为了争取袁世凯的支持。其实孙中山并没有什么势力,他只是名义上的领袖,较有威望,是各派利用的筹码而已,而当时袁世凯的势力是最大的,而且只有他能够让清帝退位,而他的条件之一,就是当中华名过的总统,孙中山和各派的人都希望清帝退位,建立中华民国,所以孙中山“以大局为重”让位给袁世凯。孙中山在让位前还通过了一些约束总统权利的措施,但是后来都被袁世凯废除了。

    上一篇

    黑枸杞泡水一次放几粒 黑枸杞泡水一次放几粒一天喝几次

    下一篇

    孙中山不得不让位给袁世凯说明了什么? 孙中山不得不让位给袁世凯说明了什么思想

    相关文章

    最新问题

    热线 热线
    400-118-6638
    QQ QQ
    QQ在线咨询
    微信 微信
    微信
    关注 关注
    关注
    返回顶部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