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真为什么恨林彪

最佳回答2024-05-05

依托我党在东北地区原有的武装力量, 加上从关内各军前后调集主力部队11万人,以及2万多军政干部,到1945年年底,该军已经发展到了27.49万人的规模, 真可谓成绩不菲!(数据来源为1994年02期《军事 历史 》中,钟占兴、沈兆璜合著《东北军区暨东北野战军组织沿革》)

然而,当时关内和关外的局势动荡不堪,延安方面与重庆方面的和谈事宜波澜不断。而苏联和美国也为了各自的利益,对我党施压。

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党迫于各种压力,对东北地区武装力量发展的态度,难免一变再变。

这对草创初期的东北人民联军极其不利,当时林彪作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在接到延安方面的命令后,从东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一而再、再而三犯颜直谏。

身处前线的将帅,因与上级领导看待战役的角度不同,产生不同意见也属正常。 而林彪基于此,多次及时地为我党挽回了东北局势,确实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关于这一点,需要重点说明一下。

按照 历史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世间万物都是矛盾而统一的。 林彪作为一个 历史 人物,其功过不能相抵, 功就是功,过就是过,不能因为有功就表示没有过,也不能因为有过而忽略功。

人都有两面性,可以允许功过同时存在,既不能相抵也没相抵的必要。

只有这样的认识,才是正确的、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史观, 所谓本文洗白翻案的,纯粹是无稽之谈,也是极度不负责的 历史 虚无主义者的别有用心 ——林彪在解放战争中做的贡献,并不因他日后犯的错而被抹杀;反过来,林彪本人的 历史 评价,也不会因为在建国过程中的功绩而被改变。

当然, 总体而言,他仍是一位负面人物,犯下了巨大的错误,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具体谈谈林彪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表现和经历。

1945年11月,国民党集中重兵直逼锦州。 锦州隶属辽宁省,在日本无条件投降时,为我党所接收,是我党在东北地区重要的政治、军事基地。

且锦州地处辽宁西南部,是连接华北地区与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其战略位置就显得更加重要。

可是,当时手握27万东北人民自治军的林彪,却眼睁睁地放弃锦州。

逐步撤退到外围不说,还向延安方面进言, 要把整个军队以旅级建制为单位分散开,分散打匪, 不要在大中城市和国民党争一时得失。

1945年11月21日上午8时,林彪当时发给中央的电令中作了这样的解释,复述如下:

作为一手创建东北人民联军的林彪,指导27万的东北人民自治军,听起来给人感觉似乎特别霸气。

但军队的战力,从来都不只是人数的多寡,与士兵素质、后勤保障、武器配备、军心战心都有着非常之大的关联, 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

当时国民党虽然只有第十三军、第五十二军开到了东北地区, 可他们配备的都是清一色的美式装备,士兵都是关内抗日战场的百战老兵,甚至还有曾经出国作战的经历, 这会开赴战场正气势如虹。

这时候国共两党的和平会谈已经结束,明面上是签订了《双十协定》,明确表示“ 坚决避免内战,用对话的方式解决一切争端 ”。

可真正的内幕不过是我党的一退再退,苏联和美国都站在了国民党一方,给了国民党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双重支援。

这时候苏联军队在把东北地区的日军肃清后,现在还有大部盘踞在东北。且因为苏联对于国民党的态度,从各方面看来,这时候的我军,都不适合和国民党在明面上一较高低。

说到具体的军械。 当时我军为了赶时间,从关内来的部队大部分都没有携带武器。 尽管经过不断的制造、征集,配备了一定数量,但大多都是步枪以及手榴弹。

而国民党军队,多以机械化部队开进东北,大炮、重机枪无数,兼以不少坦克,在正面战场上我军真的无法匹敌,更何况还有美国援助的空军给其空中支持。

一旦我军深陷泥潭,少则被其重创,短时间内难以恢复;重则全军覆没,前期付出尽成流水。

我军在东北虽然人数多,可是发展时间太短了,很多紧迫问题都还没有解决。和敌军相比,说句真话就是比敌军更弱,虽然这有点“长敌军志气灭己军威风”,可却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以弱胜强,历来为兵家所津津乐道。 可真正的两军对垒,有几个能做到赵子龙在长坂坡上七战七出、陈庆之以几千人马连战数十万人皆无敌。

那都是特定情况下的战事,而且还被人故意截取了片段,只为了写到话本里博取热闹,绝对不是为将者的应有做派。

林彪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 东北人民自治军暂时应尽量避免和敌人大部队,在大中城市的正面战场上交锋,而是应该继续以发展自身力量为主。

在东北地区,我党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因此应该继续扩大群众工作,把整个东北人民自治军军队以旅为单位分散开来,旅再以营为单位分散,去到各个国民党军无力顾及的地方缴匪、做群众工作、扩军。

至于对敌作战也不能全部持退避态度,应在非重要战场上最多用两到三个旅的兵力,在运动中给予敌人以打击,在保全我军的基础上,不致令敌军过于嚣张。

林彪的主张,如果站在东北地区的立场,确实是那么回事;可如果放在全国范围内,放在我党和国民党的交锋中,这就不禁不让人觉得林彪所思所为太过消极了。

那字字句句中都让人清晰地触摸到了两个字,避战。

我党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已经拥有了百万大军,在陕甘宁、华北、东北、晋冀鲁豫等广大地区,都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

这让当时党内的一些人,认为我军已经有了一定的力量,可以在某些我军占有优势的地方,对国民党军形成压制,以维护我党在政治上的权益。

东北地区正是这样的一个重点。 “九·一八事变”之时,张学良将军带领东北军,欲和日寇在东北誓死一战,却被蒋介石严令不许抵抗,狼狈撤离东北。

此后十多年里,东北广大地区长期为日寇所盘踞。

在日寇的大举攻势下,国民党军节节败退,大部撤离到了我国西南一线。后来日寇退却,国民党迁都回南京, 为了压制我党,国民党迅速在我党力量的主要集中区布置重兵。

对于东北,国民党因为长期以来的不得人心,加之东北广大地区都是苏军打下来的,只有从苏联的手里逐步接收。

而我军在抗日战争最后阶段,和苏军一起打击日寇,也接收了不少地方。 是以,国民党军在东北地区的驻兵事宜,就慢了我军一步。

日本方面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可当时驻扎东北的日军将领却拒绝相信现实,欲与苏军和我军顽抗到底。

经过双方军队的连续攻势,终于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全部肃清了东北地区的日寇。

当时,我党也得以接收了锦州、沈阳等重要城市,在短短几个月内有了长足的发展。

这就让有些人觉得,在东北我党完全可以处于优势地位,甚至上和敌人明面交锋也不会处于劣势。

在杜聿明两个军向东北推进的过程中,手握东北27万重军的林帅,非但没有迅速主动歼灭敌人,为我党与国民党在谈判桌上增加砝码,甚至一退再退,要退到敌人的视野之外。

这就是某些人看到的真相, 也难怪他们会说这时候的林“消极胆小”“过于谨慎”,甚至于说他“心向蒋介石”。

在当时的东北人民自治军里,同样有不少人觉得此时正是积极进取的时候,不应该对国民党军退避三尺。 这其中,就有同样和林彪一起组建东北人民自治军的彭真和罗荣桓。

他们两人联名致电延安,建议中央下令东北军队全力武装夺取沈阳和长春等东北重要大城市,为我党在政治上争取到更大的利益。

彭真和罗荣桓两位是当时东北人民自治军的第一、第二政委, 他们更多的是站在政治角度去考虑的,却忽略了东北人民自治军的现实问题,有这样的想法毋庸置疑。

幸好,当时我党许多著名将领深知东北人民联军此时的战力,还不足以正面抗衡国民党军。因此延安方面保持了清醒,回绝了彭、罗二人的提议,转而支持林彪的“避战”。

当时杜聿明两个军,进攻山海关一路以来,几乎没有遭遇到严重的抵抗,军力仍然强盛。

而我东北人民联军,枪支弹药严重不足,新组建部队也不熟悉战场,群众工作还太浅显。

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拉上正面战场必然会造成大规模减员,根本不可能完成歼敌或阻敌的任务。

这是当时延安方面,通过各方面汇总的真实情况,最后一致通过林彪的冬电部署—— 以旅为单位,打土匪流寇,做群众工作,建立根据地,扩充人民军队。

在当时全军激情激情满怀的时刻,林彪能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这是殊为不易的。

林彪对于东北的谏言,给当时的延安方面敲了一记警钟。

政治战要打,可军事上的战争仍旧要以具体战场为背景,而不是为了政治上的胜利,就不考虑军事上的现实,这是不可取的。

就这样,延安方面看清了东北真正的形势,听从林彪的建议,对东北地区作出了最好的决策,将之前的“独霸东北”改成了著名的“让开大路,占领两厢”。

林彪收到中央的命令后,悬着的那颗心终于放下了,正准备扩充队伍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干一场的时候, 意外又一度到来,马歇尔调停开始了。

马歇尔,美国五星陆军上将,在二战中任美国陆军参谋长,是美国陆军部队的中坚人物之一。

1945年12月,马歇尔听从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的指令,从美国来到中国上海,调处国共之间的军事冲突。

马歇尔的出发点是这样的——以美国居高临下的优势地位,通过对双方进行调停,蒋介石在政府中让出一些权力,我党需要停止目前的一切战斗行动,来换取这些权力。

简单用四个字来说, 就是“交枪入阁”,让共产党从属在国民党的统治之下。

在马歇尔调处的初期,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的。当时我党相比国民党,在各个方面都是处于劣势,我党也希望通过和平手段来解决两党的尖锐冲突。

而蒋介石哪怕面对日寇来袭,不顾广大国土的沦陷,都要发动重兵对我党穷追猛打,这时候又岂会把既得利益分给我党?

只是当时有一些内部局面,还没有彻底理顺。加之,美军要给国民党军配备武器装备、把部队调集到东北前线,都还需要时间。

就这样, 美国通过马歇尔调处,给了我党一个假希望——国共是能和平相处的。

马歇尔来中国的目的,并不是真的要为中国考虑,而是出于美国的利益。再加上,当时国内人民刚刚从中日战争的创伤中走出来,对于内战是极其反对的。

而共产党已经有了不可忽略的武装力量和政治力量, 而美国这时候却需要一个以国民党为主导的中国, 又想要国民党尽量听从自己的话,好让美国可以在远东地区有更大的话语权。

但实际上,蒋介石完全没有和我党和平共处的心思,始终想着要把我党扫灭到大势潮流的缝隙里。

之所以, 蒋介石那么听从美国人的话,只是为了争取美国在国际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美国实打实的武器援助。

正是美国政府对于中国的利益谋求,让 他们一方面对中国下大力以促成两党和平共处,一方面却又不断支援给国民党军大批军火和战争物资, 让蒋介石对于发动内战更加有恃无恐。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党刚刚对东北局势有了清楚的认识,准备继续调遣更多力量支援东北军队的发展。

可因为马歇尔的到来,不少人看到了一线“和平”的希望,盲目乐观地认为在美国人的干预下,我党可以不用打仗就可以和国民党共治天下。

1946年1月, 这种盲目乐观一度发展到了高潮。

延安方面甚至向有关军政各部发出了这样的电令:“ 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目前已由武装斗争转变到非武装的群众的与议会的斗争 ”。

好像和平下一刻就要到来,我们人民军队的战士们都可以缴枪入库、马放南山,各自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了:好一个你好我好大家好!

听到这个消息, 林彪急得差点掀了桌子,这明显就是蒋介石的阴谋! 在旁人看来,林彪又在拗了,和平大势下掀什么桌子?

但在林彪看来,蒋介石是在用这种和平协议,来限制共产党的武装部队, 而国民党的军队在美国的大力支援下,要不了多久就会以更大数量、更高质量、更强战力,重新出现在前线战场。

那时候,我党人士只有沦为狱中囚徒、枪下怨鬼的份!

林彪当即拟好电文,着人致电延安方面,以最犀利的言辞阐明自己的观点:

“阴谋”“口头上的民主诺言”和“清醒考虑”,这三个无比醒目的词语,足以看出林帅此时内心的无比焦虑, 他害怕党内一些人被蒋介石这样的糖衣炮弹给糊弄晕了,断送了我党的大好基业。

直到1946年10月下旬,毛主席也在电报中公开认同了林彪的观点:“ 你们的估计是正确的,中美反动派消灭解放区的政策不会改变,我党同志绝不要幻想恩赐和平。

马歇尔调处的逐步推进,在延安党内以及东北人民军内部,让许多人都有了盲目乐观的和平幻想。

要是光有这种幻想存在,问题还不大。可是在与国民党达成的协议中, 我军需要停止所有军队调度,不得随意扩充军队,在各自防区内不得随意与国民党军起冲突。

就这样,东北民主联军逐步扩大的愿望被彻底打碎。

原定再从关内调20万大军,以及陈赓、杨得志、叶飞等著名悍将赶赴东北的计划彻底搁浅, 让东北民主联军的发展陷入了一个大大的瓶颈。

更为严重的是, 在停战令的要求下,林彪在东北地区的部署也彻底成为了空谈, 开展根据地的工作无法进行,扩兵更是遥遥无期。

在两党友好的前提下,群众工作也不像以往那么需要了。

好像只要等着,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

当时的杜聿明两个军,刚刚开赴东北,分散驻扎在各地。 而当时,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东北人民军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战力。

林彪本来计划,趁国民党更多部队还没有到达东北的时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歼灭了杜聿明这两个军。

可在他上报作战计划后,却得到了这样的回复: 我军只能防御和自卫,不能有任何的行为给敌人以破坏和平的借口。 只有在完全防御有力的情况下,才来对来犯的国民党军发动反击,而且只限于反击。

就这样,大好战机就此错过。

在林彪的无奈悲叹中,只能眼睁睁看着杜聿明的新一军、新六军,在抗日名将孙立人、廖耀湘的调度下,持有全式美国军械,在东北不断继续聚合。

在不能主动进攻的前提下,只剩下被动挨打的份。为了应付敌人的频频攻势,林彪不得不把原先分散到各个地区的部队再次整合起来,让这一段时间内所有人的努力都成了空。

为了防御敌人的进攻,林彪把所有部队聚集到了一起,不能随意分散去占据主动。 可国民党军却没有太多限制,不时对我军发起挑衅骚扰。

在国军持续往东北增兵到一定数量后,我军终于坚守不住了。于是就有了解放战争初期的四平保卫战。

明面上,所有人都说我军打得多英勇多顽强,多少将领指挥得多么优秀,国民党军是怎样无能。 可实际上,这就是一次彻彻底底的“败走麦城”,打破了林彪的“不败神话”。

1946年6月,蒋介石彻底撕破了和平伪装,正式发动全国范围内的内战, 对我党多个集结区发动突然袭击,派遣大量特务对国民党统治地区的我党重要人士武装拘押或杀害,彻底打破了我党内某些人的幻想。

从此,党内就只有一个声音——战!

从东北地区开始,我党持续派遣力量,逐步发展军队,从最开始的弱势一步步奋勇而起,把在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在一步步慢慢瓦解后。

最终在战略反攻阶段, 我军于辽沈战役中一战而定,东北地区大部自此全部解放,为全国的逐步解放开了一个好头。

可以这样说,是林彪一手创立了东北人民军队的框架,在多个关键节点为东北人民军队矫正航向,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带领东北人民军队走出困境。

最终还是在林彪的带领下,我东北人民军队奋勇而起一战而定。

林彪30岁时,手上便有了全国范围内对日寇的第一次大胜——平型关大捷。

38岁时,他到达沈阳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39岁时,他带领东北军队在三下江南(即第二松花江以南)四保临江(吉林南部)之战中走出困境;41岁时,他指挥了那场惊心动魄的辽沈战役。

其后一两年里,在衡宝、广西、海南岛多次重大战役里,林彪大显神威每战必克,成为了四野的最高“神话”,更是成为了我解放军部队里的赫赫“军神”。

不得不说,林彪曾经是一位战功赫赫的英雄。

然而,这样的身份对林彪而言并非荣誉,这样巨大的反差反而更值得我们反思和警醒,为什么这样一位人物,最后竟然会蜕化变质,成为一个犯下大错的人?

关于这一点,史学家们有很多答案,但毋庸置疑的是,林彪最终成为了过大于功的人。

批判与肯定,是一体两面,详细回顾林彪在东北解放过程中的经历,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认识这一 历史 人物, 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在这个过程中,以毛主席为代表的老一辈领导人及将领的卓越贡献。


-完-

其他回答(2)

哗哗最爱谈娱乐 回答时间:2024-05-05

1946年3月11日,苏联红军开始由沈阳沿中长路逐步撤出,3月13日,国民党军队主力进占沈阳,并以这个城市为基地,开始向周围地区扩展。

接着,辽阳被国民党新六军进占,抚顺被国民党五十二军进占,铁岭被国民党新一军进占。关于东北问题的谈判迟迟没有结果,国民党军队利用关内停战的时机在关外大打,试图让东北问题在战场上解决。

东北局从沈阳迁往抚顺,再从抚顺又迁往本溪,后来又从本溪迂回抚顺,再从抚顺迁往梅河口。

3月25日,中共中央致电林彪、彭真,指出东北无条件停战的协定将在数日内签字,“在此时间内,顽方会拼命进攻,企图控制更多的战略资源要点,而你们应尽一切可能,不惜重大牺牲,保卫战略要地,特别保卫北满”。

两天后,国共双方关于东北停战问题的谈判达成协议。但墨汁未干,杜聿明就密令国民党军抢占战略要地。

4月2日,国民党军开始北犯四平。

看来,林彪对打赢四平这一仗是充满信心的。

四平,作为南北满的中间地带,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拿下它,就能够争取到东北战局的主动权。林彪现在需要的是再加上一把劲,全力挡住国民党军队的北上,在四平筑起一道坚实的屏障。

毛泽东对林彪的想法深为赞许,他电告林彪:“集中6个旅在四平地区歼灭敌人,非常正确。党内如有动摇情绪,哪怕是微小的,均须坚决克服。希望你们在四平方面,能以多日反复肉搏战斗,歼敌北进部队的全部或大部,我军即有数千伤亡,亦所不惜……本溪方面亦望能集中兵力,歼灭进攻之敌一个师。……上述两仗如能打胜,东北局面即可好转。”

毛泽东对四平寄予厚望,对守卫四平的林彪也寄予厚望。由于蒋介石把作战的重心转移到以长春、哈尔滨为主的东北北方,四平更显得举足轻重,一个要坚守,一个要突破。

毛泽东告诉林彪:“一切决定于战场胜负,不要将希望放在谈判上。”

林彪心领神会,四平一定要守住,这一仗一定要打赢!

四平保卫战是从4月18日正式开始的。此前的金山堡、大洼战斗,国民党七十一军八十七师,以及增援的九十一师,被我军歼灭了4300余人。

四平街战斗,国民党派上了7个师,而林彪则集中了13个师的兵力予以阻击。

毛泽东对林彪在四平的防守是满意的。4月27日,中央军委电示林彪:“四平守军甚为英勇,望传令奖励。”

就在四平保卫战开始的同时,盘踞在长春的被国民党收编的伪军姜鹏飞部及日寇残余势力均被东北民主联军攻克,长春解放。接着,东北民主联军又收复齐齐哈尔,歼灭国民党土匪武装3000余人。4月28日,东北民主联军又接管了哈尔滨市。

长春、齐齐哈尔、哈尔滨等地控制在东北民主联军手中,这是林彪抢占战略要地的又一着胜棋。

早在国共关于东北停战协议签订之前,中央就要求林彪、彭真注意北满的这几座大城市,争取在苏军撤退后的一两天内就控制住这些城市。现在,这些目标又完成了,林彪的脸上露出了少有的轻松笑容,东北局以林彪、彭真、罗荣桓的名义通令嘉奖保卫四平的将士。

胜利的天平开始倾斜,东北战局也渐渐转向有利于共产党的一方。

关于东北问题的谈判依然在继续,这是桌子上唇枪舌剑的战斗,与真枪实弹的前线一样需要有勇有谋。 历史 上的许多刀光剑影的战斗,总是不断地交替甚至同时在谈判桌内外展开,两个战场互相制约,互相牵制,相辅相成。

蒋介石的美国特使马歇尔在重庆与周恩来会谈时,转达了蒋介石关于东北问题的主张:必须收复长春,然后再谈和平。而中共则坚持应立即无条件地停火。

蒋介石怎肯善罢甘休,除了在东北已有的5个军之外,他先后又运进了六十军、九十三军、五十三军,使国民党在东北的兵力达到了8个军、22个师,真正是兵强马壮。

毛泽东及时将谈判桌上的信息传达给前线的林彪,并对东北战场作了部署:“东北战争中外瞩目,蒋介石已拒绝马歇尔、民盟和我党三方面同意之停战方案,坚持要打到长春,因此我们必须在四平、本溪两处坚持奋战,将两处顽军打得精疲力竭,消耗其兵力,挫折锐气,使其以6个月时间调集的兵力、搜到之弹药受到最大消耗,来不及补充,而我则因取得长、哈,兵力和资财可源源补充,那时便可能求得有利于我之和平。……力戒轻敌,每战必须集结全力打敌一点,以期必胜。”

要在谈判桌上取得真正的和平,共产党必须在东北占有一定的地盘,要取得这些地盘,就必须守住长春、哈尔滨,守住长春和哈尔滨的关键在于先守住本溪、四平,以此来牵制住国民党的军队。

但是,国民党的部队在人数和装备上都占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本溪保卫战,东北民主联军虽然歼敌万余人,但整个防守力量仍显得过于薄弱。林彪决定放弃本溪,将本溪的主力调到四平去,筑起通往北部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这道百里防线上,林彪放了6个师与敌人顽强抵抗。

国民党的部队在占领本溪后也加紧往四平派兵,到了1946年5月14日,10个师的部队在飞机、坦克和大量炮火掩护下,向守卫四平的东北民主联军发起了轮番的进攻。

守卫在四平的东北民主联军经过1个多月的防御作战,伤亡竟达8000余人。现在国民党又是大兵压境,林彪觉得再继续硬拼下去,除了伤亡还是伤亡,更让他头痛的是:这种伤亡究竟能不能保住四平?

5月18日深夜,他向中央和东北局紧急发去电报:“敌本日以飞机大炮坦克车掩护步兵猛攻,城东北主要阵地失守,无法挽回……现在进行退出战斗。”

毛泽东接到林彪的来电后久久地没有说话,他在揣摩林彪的想法:现在进行退出战斗。

这不是请示,而是报告,关于正在进行的行动的报告。林彪的撤退,证明敌我的力量悬殊是存在的。林彪来电的意思就是说:四平守不住了!

毛泽东再次将前线的决策权交给了林彪,如果守不住四平,还不如保存实力以图后谋,留得青山在,还怕没柴烧。他相信林彪是能带兵打仗的。

实际上,民主联军在中央的电报到来之前便从四平开始撤退,决定是林彪作出的。但总部撤到四平以北的梨树时,作战科长王继芳竟然带着实力统计和撤退计划火线叛变。国民党得到民主联军情报,更加紧了追杀。

林彪被王继芳气得脸色铁青,一只拳头捏得很紧,恨不得马上能伸出去狠狠地打上一场!

但敌人追得很紧,鸡蛋碰石头,吃亏的还是自己,林彪憋着一口气,带着部队继续北撤。

会议最后决定再向松花江以北撤退。但是,接下来的情况却更加糟糕,连日奔命似的撤退使部队乱得一蹋糊涂,人心惶惶。战士们议论纷纷:“逃、逃、逃,逃到什么时候是尽头?”

“这样狼狈地躲下去,还不如拼死跟国民党干上一仗!”

再这样乱下去,部队就完了。林彪的心情愈加烦闷起来,但他是一军之帅,他不能乱。

6月1日,他向中央发去电报,要求放弃哈尔滨。

撤退途中,他总是首先询问电台与中央及部队联络的情况,他想从这些联络中找到一些比撤退更好的办法。

一次,部队撤到了舒兰。林彪仍像往常一样询问秘书:“跟中央联系上了吗?’’

“报告首长,电台还没有送到。”

“怎么回事?”林彪一下很不高兴。

“李作鹏坐着电台的吉普车,电台在后面。”

“什么?他凭什么占用电台的吉普车?”林彪发火地问,秘书在一旁也不好出声。

“李作鹏在哪里,带我去!”

当林彪来到李作鹏的住处时,看到李作鹏正围着炕桌在喝酒。他顿时勃然大怒:“你他妈的占了电台的吉普车,还有闲心在这里喝酒?”

林彪上前就掀翻了李作鹏的酒桌,并就近抡起一个挎包向他打去。周围的同志见状不好,赶忙上前劝阻。李作鹏自知理亏,也不好多言语,林彪这才骂骂咧咧地走了。

林彪好不容易等来了毛泽东的电报:

同意你们作放弃哈尔滨之准备,采取运动战和游击战方针,……作长期打算,为在中、小城市及广大乡村建立根据地而斗争。对于分散与孤立之敌据点,应在可能条件下攻取之。目前军队应争取休整、恢复疲劳,提高士气。

林彪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休整,恢复,不要去硬碰硬,有机会再打一些十拿九稳的胜仗来提高士气,毛泽东的电报仿佛给林彪吞下了一颗定心丸。

蒋介石对于前线的战事也异常热心起来,他亲自从南京飞赴沈阳督战。接着,又率白崇禧、杜聿明到长春,召开军事会议,进一步策划东北的内战。在美国的积极帮助下,国民党部队在东北已达27万人,对东北民主联军的进攻达到顶点。

6月6日,国共双方又达成协定,从6月7日中午12时起,停战15天。后来,由于国民党军队未能准备好新的进攻,并且,受到关内战场的牵制,实际停战延续了4个月。

娱乐圈的锦衣卫 回答时间:2024-05-05

1946年,东北战场国民党军队势头正大,我军尚处于战略防御的被动阶段。
4月16日,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做出决定,任命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集东北军政大权于一身,原东北局书记彭真则退任东北局副书记、民主联军副政委。彼时,林彪仅仅是个七届中共中央委员,而彭真、高岗、陈云、张闻天等均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这无疑是一次非同寻常、意义非凡的人事变动。其结果就是两年以后,我军势如破竹,解放了东北全境,林彪帅百万大军挥师入关,拉开了平津战役的序幕。
1945年11月,毛主席和中共中央任命粟裕为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不负众望,连续指挥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沙土集战役,交出了一连串漂亮的成绩单,也成就了中国军事史上的一段传奇。1946年,由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并组成华东野战军,毛主席和中共中央明确战役军事指挥由粟裕负责,这一决定将粟裕推上了华东战场实际的战役指挥者的位置。1948年6月,豫东战役爆发前夕,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又安排陈毅调中原局工作,任命粟裕代理华野司令一职,并明确要求陈毅不参与指挥。淮海战役从刚开始的建议发动战争,到最终的战略决战时刻,都是粟裕凭借着自己超人的军事指挥才能完成的,创造了六十万打败八十万的战争奇迹。彼时,中原局领导班子中的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等不论是党内资历和职务,都高于粟裕。
淮海战役结束后,国民党统治的倒台就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王俊凯为什么会火 王俊凯凭什么能红

该问题还有7 个回答,点击查看

王俊凯是怎么火的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当明星,成为实力派的顶流偶像他凭什么,在2023年的跨年演唱会上少年单手吊威亚帅气出场连场两首歌话题热度高达31亿综合数据断层第一让人们再次见证了顶流偶像的实力,他是在努力成为实力派的顶流偶像王俊凯,王俊凯是怎么火的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当明星。

上一篇

为什么肩背部疼痛 为什么肩膀后背疼

下一篇

为什么馒头会回缩 馒头为什么回缩起皱

相关问答

最新问题

热线 热线
400-118-6638
QQ QQ
QQ在线咨询
微信 微信
微信
关注 关注
关注
返回顶部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