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庸是一种至德 为什么中庸是一种至德的思想

最佳回答2023-10-01

“中庸”是德,德是“中庸”,是自然的必然,因为天地间最大的德是向生性。
“中庸”包含二德,一德是天地之德。万事万物,无不强调阴阳平衡,必须要“中”,才能和谐自然,和谐万物,和谐 社会 ,和谐 健康 ,自然的德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如保护环境就是这个道理。
二德,是人文之德。人类共同建设美好家园,需要相容,相让,相谅,也就是说要有谦卑思想,没有相互谦卑谦让,岂不是鸡飞狗跳,那就不利于人类的和谐,也就是无德,任何群体都不欢迎害群之马,所以“庸”是德,这个德就是给别人机会,给别人放生,把自己放在低处,把灵魂放在好处。
第二层德,在当今 社会 尤其重要,尊重自然的德容易被人们意识到和做到,以“庸”的姿态立世却很难做到,特别是在这个强调个性自我任性的时代,更具有现实意义。
这个理解,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对任何时代的教育,都有积极的意义。
一己之见,重在参与!
“中庸”就是取其“中”,这是理智的选择。
试想一想:这个世界,很多事情本来就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也没什么绝对的“好”与“坏”,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强逼自己去选其一呢?
由此,我们明白了“中庸”,是美德。
↗这里的,德,得,同意,中是既成的事实,庸是云云众生千资百态,万事万物。无事无物无不包藏在内。都出不了中庸。道德也。庸者道也,中者德也。
教育是划圈圈框框道道,是对人的限制,中庸是多种自然环境,或人为纵合成的事实,是悟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
这段话是孔子对“中庸”之道的阐述。
“中庸”是什么?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道德,并且是一种最高的道德。何为“中庸”?自孔子提出这一概念以来,众说纷纭,据传孔子的孙子子思曾专门作过一篇《中庸》,简述“中庸”的具体含义,《中庸》云:“喜怒衰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他将中庸解释为“中和”。宋朝的朱熹给出的解释是:“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又引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师徒二人的解释虽然说法不同,但含义基本相同。
其实,在《论语》中,孔子并没有给“中庸”下一个完整的定义,但在《先进篇》中却有这样一段记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先进第十一),“过”就是过火,“不及”就是火候不到,就像炒豆芽一样,炒过了,豆芽就炒熟了;火候不到,豆芽有生味,必得把握好火候,才会使炒出的豆芽鲜嫩可口。“过犹不及”道出了“中庸”之道的基本含义。
令人遗憾的是,现代人一提到“中庸”,往往会联想到一个词——“和稀泥”。 比如,甲乙二人正在打“口水仗”,各执己见,互不相让,这时候突然来了第三个人,听了甲的陈述,说了一句“有道理”;听了乙的陈述,也说了一句“有道理”,然后把两个人的意见综合起来,发表一番自以为高论的观点,让甲乙二人“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以暂时平息这场争执,至于什么是正确的,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或者明明知道也不想说,害怕得罪甲乙当中的任何一个人,这个人的做法是最典型的“和稀泥”。
有人认为,这样做就是中庸,其实是对孔子“中庸”的曲解。结合上文所引材料,我对“中庸”的理解是:无论做人,还是做事,能够做到恰如其分、不偏不倚,符合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就是中庸。“和稀泥”不是按客观规律办事,这种做法要么超越规律,要么达不到规律的要求,是一种无原则的调和,因而不是孔子所说的“中庸”。
孔子还认为,“中庸”是一种最高的道德,一般人很难做到。 事实的确如此,谁能对规律把握的如此准确,保证自己一辈子不说一句错误的话?不做一件过头的事?除非像孔子那样的圣人。但是,做为一般人,我们也没有必要向孔子看齐,只要我们在做人、做事的时候,尽量做到“三思而后行”,说该说的话,做该做的事,其实离“中庸”之道就不远矣。
做为教师,我们也应当始终懂得并时时恪守“中庸”之道。首先,教师要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就是要做好自己职责范围的事情,忠于职守,勤奋工作,锐意创新,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有所不为,就是坚决不做有违教师职业道德的事情。因此,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但要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而且要知道自己的不该做什么。到底该不该,不是由利益所决定,而是自身的价值观、荣辱观、道德观在起作用。
其次,要按照教育教学的规律做事。 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 健康 、和谐地发展。从当今学校教育的现状看,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和运用,不是“过”而是“不及”,比如启发式教学,真正在教学中像孔子那样运用自如的教师,了了无几。相反,对于“洋”理论,反而有过之而不及,并不是说这些理论不好,只是一旦用过了头,就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比如杜威的“生活教育”,有其合理的成份,但如果在学校教育中一味的强调“教育即生活”,忽视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就会邯郸学步,劳而无功。
三是教师要淡泊明志,波澜不惊。 教师也是人,也会有利益的诉求,也会遇到很多难事、烦心事,此时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急躁冒进,否则不但会影响我们的教学和工作,还会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优秀的跳水运动员入水时,溅起的水花越小,得分会越高,因为水花小,说明运动员对身体控制得好。我们遇到事情,要像跳水运动员那样,沉着冷静,多想一想话该不该说,事该不该办,多思考一下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不要急于下结论。要在不好的事情发生前避免其发生,而不是等待事情发生后再去处理事情。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
太史公评论道,诗经上有过这样一句话。高山是要仰望的,大路是要行走的。我虽然不能遵大路而攀上高山之巅,但内心里对此是向往的。孔子的遗著为人很荣耀,孔子只是一个平民。他的学说竞然传布至今。主要是学者都宗仰他,从天子王侯起。凡是硏究六经的人,都以孔子的思想学说为准则。真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中庸”是个贬义词,生活中,大家一定听过“这个人太中庸”“这个意见很中庸”的评价。我们通常觉得“中庸之道”就是谁也不得罪,是缺乏个性的表现。
但真的是这样吗?
孔子说中庸是一个人道德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极其苛刻的状态。真正的中庸不是和稀泥,也不是叫人去做好好先生,而是一条细如发丝的黄金中道;“中”,好比箭中靶心,不偏不倚。“庸”,即“用”,就是我们庸常的生活。
中庸合起来,就是不偏不倚地将那些原则运用到我们的日常当中。
中庸,不偏不倚,不分对错,和稀泥,对当今的教育没有可取之处。当今的教育要立德,要有正确三观武装头脑,才能行走至远。
中庸其实不能简单归为德,中庸中有道也有德,有乾也有坤,阴阳动态平衡状态!
语出《论语.雍也》。是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态度,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但很久以来很少有人懂得这个道理了。孔子之所以把中庸视之为德,从下面介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中可以展示出来,而对现代教育的启发,也就在其中了。
中庸,本来含有公正无私、勿偏狭的宗旨。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但被人们曲解滥用了,变成了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等等的代名词,而且流毒广泛深远。鲁迅《华盖集.通讯》痛批道:"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
矟微年长一点的人都不太知道中庸有好的一面的本意,而受鲁迅痛批中庸的影响却颇深。尤其对晚清以来,中国对外侮总以卑辞厚礼、"曲线救国"来敷衍国民而深恶痛绝。
而亚里士多德有一个观点主张却与中庸的较好的本意十分相似。他认为,从伦理上讲,人的一切行为都有三种状态:过分,不及,适中。其中,过分与不及,是恶行的特征。而不偏不颇,处于两个极端的中间,也即我们讲的中庸,才是美德的特征,道德的标准。比如他举例说,勇敢位于怯懦和鲁莽的中间,节制位于纵欲放荡与冷漠无情的中间。进而引伸指出:大贫大富都是不好的,都是不符合伦理道德的,而全民都具有中等财富才是最好的。据此他认为,国家应该由拥有适度资产的中等阶级来统治。
现代教育应不应该介绍"中庸"之类?当然应该介绍。它们都是古代文化的重要元素,不介绍是不负责任的。但是介绍,应该是正本清源的介绍,而不能是以偏概全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取其积极的本意,彰显其世界优秀文化的共同、共通和共鸣,丰富古代文化知识,增强中国文化自信。而对曲解滥用的所谓中庸,则应坚决摒弃和反对。

其他回答(2)

无端地托起生命的思考 回答时间:2023-10-01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生命,自然,皆以“中庸”为常态,行乎中庸,就是与道全一,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与自由.所以,孔子要将中庸视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这里的“道德”,不属于社会伦理范畴,而是属于规律、真理的范围,即规律为道,遵循规律为德.

予可有些尴尬跟我 回答时间:2023-10-01

这种解释是孔子对弟子的发誓和保证,可能是子路把孔子逼急了,孔子说出的话。但另一种理解是,南子虽然名声不好,但也没那么糟糕,我所不喜欢的,是老天爷都不喜欢的那种人!
这句话有趣八卦,但要表达的意义,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孔子说:真正的中庸之道,是一种非常难以达到的极致,是合适的极致。
中庸绝对不是和稀泥、两头草或者得过且过。而是在好与坏、应该或者不应该之间寻找到一个“度”,这个“度”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不及。所以这个极致的合适,很难。
老百姓接受中庸为什么很困难呢?因为人的大脑不是为了求真,而是为了求存。所以,我们的大脑更喜欢生存的本能的工作方式,能不使劲儿就不使劲儿。所以对于探讨、切磋、反思……这样的耗费脑力的事情,老百姓是不愿意为之费力的,他们宁愿你给他一个标准答案,他们按照做就好了。
网络上流行的、风行传播的,都是简单化的东西,就是某个“极”,例如某些“鸡汤”,只是表面上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是禁不住推敲的。
所以,正是因为大多数的人都不喜欢思考,所以这也是我们的一个机会,只要我们多加一点思考,我们就会变得和大部分人都不一样。这就是学习的好处。
其实孔子的意思就是,你只有做到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才能做到“博施于民”。
这就谈到了做慈善这件事,到底是给他们发钱,发粮食?还是让他们拥有赚钱,收获粮食的能力呢?所以,如果做慈善,最主要的“根本”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简单的做慈善只是表相,真正的慈善,是让接受慈善的这些人能够独自“立”起来。让他们也能“立”,也能“达”。因为,我们想做的事,他们也想做,而且,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慈善的生态链,让慈善,能够发挥处更大的价值。
这句话,看出了孔子对于子路的引导和保护,因为子路的出发点是非常好的,只是不得要领罢了,所以孔子并没有否定打击他,而是采用了谆谆善诱的方式,去启发他,鼓励他。
孔子曾经讲过修炼德三重境界:第一重,修己以敬。先把自己搞好,让自己能够端庄;第二重,修己以安人。让周围的人跟着自己一起变好;第三重,修己以安百姓。这就是超凡入圣的境界。
所以说,这一点给我的重大启发就是:能做到第二重就已经很好了,我很普通,我只要能够影响我身边的人就可以了,但前提是,我先要把自己搞好,而现在的我,根本就不好,所以,还是要先从修行好自己着手啊。可是,我的缺点,就在意,只想而不做。

上一篇

都分手了为什么不删我 为什么分手后不删我

下一篇

汽车价格为什么差距大 汽车价格为什么差距大的原因

相关问答

最新问题

分类目录

热线 热线
400-118-6638
QQ QQ
QQ在线咨询
微信 微信
微信
关注 关注
关注
返回顶部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