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游记改编的电影 老残游记续集

实际上《九品芝麻官》借鉴的是《老残游记》第十五回“烈焰有声惊二翠严刑无度逼孤孀”里的故事齐河县齐东镇贾家一十三口灭门案死因暂时不明贾家幸存的女儿,题目改编为电影。。

鲁荣渔2682号惨案改编电影

  老残游记目录[隐藏]
  名人评价
  图书信息
  内容简介
  目录
  简介:
  《老残游记》袭则清末中篇小说,是刘鹗[1]的代表作,流传甚广。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指出有时清官的昏庸并不比贪官好多少。这一点对清廷官场的批判是切中时弊、独具慧眼的。
  作者生平:
  刘鹗(è),原名梦鹏,又名孟鹏,谱名振远,字云抟、公约,又字铁云,别署洪都百炼生。祖籍江苏丹徒,1857年10月18日生于江苏六合;1909年8月23日去世于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刘鹗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得名师传授学业。他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并在算学、医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类拔萃的成就,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小说家、诗人、哲学家、音乐家、医生、企业家、数学家、藏书家、古董收藏家、水利专家、慈善家”。他涉猎众多领域,著述颇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所著《老残游记》备受世人赞誉,是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之一,又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刘鹗本人也是富有学识又得不到抱负的人。
  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是晚清的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全书共20回,光绪二十九年(1903)发表于《绣像小说》半月刊上,到13回因故中止,后重载于《天津日日新闻》,始全。原署鸿都百炼生著。作者在小说的自叙里说:“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小说是作者对“棋局已残”的封建末世及人民深重的苦难遭遇的哭泣。小说写一个被人称做老残的江湖医生铁英在游历中的见闻和作为。老残是作品中体现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他“摇个串铃”浪迹江湖,以行医糊口,自甘淡泊,不入宦途。但是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情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而且侠胆义肠,尽其所能,解救一些人民疾苦。随着老残的足迹所至,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末山东一带社会生活的面貌。在这块风光如画、景色迷人的土地上,正发生着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件。封建官吏大逞淫威,肆意虐害百姓,造起一座活地狱。小说的突出处是揭露了过去文学作品中很少揭露的“清官”暴政。作者说“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吾人亲目所见,不知凡几矣”。“历来小说皆揭赃官之恶,有揭清官之恶者,自《老残游记》始”(第16回原评)。刘鹗笔下的“清官”,其实是一些“急于要做大官”而不惜杀民邀功,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玉贤是以“才能功绩卓著”而补曹州知府的。在署理曹州府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衙门前12个站笼便站死了2000多人,九分半是良民。于朝栋一家,因和强盗结冤被栽赃,玉贤不加调查,一口咬定是强盗,父子三人就断送在站笼里。董家口一个杂货铺的掌柜的年轻儿子,由于酒后随口批评了玉贤几句,就被他抓进站笼站死。东平府书铺里的人,一针见血地说出了玉贤的真相,“无论你有理没理,只要他心里觉得拍茄棚不错,就上了站笼了”。玉贤的逻辑是:“这人无论冤枉不冤枉。若放下他,一定不能甘心,将来连我前程都保不住。俗语说的好,‘斩草要除根’。”为了飞黄腾达,他死也不肯放下手中的屠刀。老残题诗说,“冤埋城阙暗,血染顶珠红”,“杀民如杀贼,太守是元戎”,深刻地揭示了他们的本质。刚弼是“清廉得格登登”的清官,他曾拒绝巨额贿赂,但却倚仗不要钱、不受贿,一味臆测断案,枉杀了很多好人。他审讯贾家十三条人命的巨案,主观臆断,定魏氏父女是凶手,严刑逼供,铸成骇人听闻的冤狱。小说还揭露了貌似贤良的昏官。山东巡抚张宫保,“爱才若渴”,搜罗奇才异能之士。表面上是个“礼贤下士”方面的大员,但事实上却很昏庸。他不辨属吏的善恶贤愚,也判断不出谋议的正确与错误。他的爱才美德,却给山东百姓带来了一系列的灾难。“办盗能吏”玉贤是他赏识的,刚弼也是他倚重的,更为严重的是他竟错误地采用史钧甫的治河建议,废济阳以下民埝,退守大堤,致使两岸十几万生灵遭受涂炭。在小说中楔入的桃花山一段插话中,着重写了隐居在荒山中的两个奇人□姑和黄龙子。通过两人纳袭的言行宣扬了作者所信奉的太谷学说,同时对当时的革命运动,即所谓“北拳南革”,即北方的义和团和南方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恶毒的诋毁和诅咒,攻击他们都是“乱党”。义和团来势猛,他说“几乎送了国家的性命”;革命党起势缓慢,他认为“莫说是皮肤小病,要知道浑身溃烂起来,也会致命的”;告诫人们不要“搅入他的党里去”,表现了作者落后、反动的一面。小说的第一回,就是作者对于当时政治的象征性图解。他把当时腐败的中国比作一艘漂浮在海上行将被风浪所吞没的破旧帆船。船上有几种人:一种是以船主为首的掌舵管帆的人,影指当时上层的封建统治集团。作者认为他们“并未曾错”,只是因为是走“太平洋”的,只会过太平日子,不意遇上了风浪,所以毛了手脚,加上未曾预备方针,遇了阴天,日月星辰都被云气遮了,所以就没有依傍。再一种人是乘客中鼓动造反的人,比喻当时的革命派,污蔑他们都是些“只管自己敛钱,叫别人流血”的“英雄”。宣扬如果依了他们,“这船覆得更快了”。还有一些肆意搜刮乘客的“下等水手”,则是指那些不顾封建王朝大局、恣意为非作恶的统治阶级爪牙。作者对他们也很反感,视为罪人。究竟怎样才能挽救这只行将覆灭的大船呢?作者认为:唯一的办法是给它送去一个“最准的”外国方向盘,即采取一些西方文明而修补残破的国家。小说中所写的人物和事件有些是实有其人、实有其事的。如玉贤指毓贤,刚弼指刚毅,张宫保(有时写作庄宫保)为张曜,姚云松为姚松云,王子谨为王子展,申东造为杜秉国,柳小惠为杨少和,史钧甫为施少卿等,或载其事而更其姓名,又或存姓改名、存名更姓。黑妞、白妞为当时实有之伎人,白妞一名王小玉,于明湖居奏伎,倾动一时,有“红妆柳敬亭”之称。废济阳以下民埝,乃光绪十五年(1889)实事,当时作者正在山东测量黄河,亲见其惨状。正如作者所自言:“野史者,补正史之缺也。名可托诸子虚,事须征诸实在。”(第13回原评)《老残游记》的艺术成就在晚清小说里是比较突出的。特别在语言运用方面更有其独特成就。如在写景方面能做到自然逼真,有鲜明的色彩。书中千佛山的景致,桃花山的月夜,都明净、清新。在写王小玉唱大鼓时,作者更运用烘托手法和一连串生动而贴切的比喻,绘声绘色的描摹出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鲁迅称赞它“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中国小说史略》)。
  刘鹗还曾写有《老残游记》续集,作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至三十三年之间。据刘大绅说,共有14回,今残存9回。1934年在《人间世》半月刊上发表4回,次年良友图书公司出版6回的单行本。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老残游记资料》收录了后3回。续集前6回,虽然也有对官僚子弟肆意蹂躏妇女恶行的揭露,但主要的是通过泰山斗姥宫尼姑逸云的恋爱故事及其内心深入细微的思想活动,以及赤龙子的言谈行径,宣传了体真悟道的妙理。后3回则是描写老残游地狱,以寓其惩恶劝善之旨。
  此外还残存《外编》4700余字,写于光绪三十一年以后。除《老残游记》外,刘鹗著有天算著作《勾股天元草》、《孤三角术》,治河著作《历代黄河变迁图考》、《治河七说》、《治河续说》,医学著作《人命安和集》(未完成),金石著作《铁云藏龟》、《铁云藏陶》、《铁云泥封》,诗歌创作《铁云诗存》。1980年齐鲁书社出版了《铁云诗存》,其诗清新俊逸,功力颇深,反映了他的一些行踪和思想感情。
  老残游记 作者刘鹗
  刘鹗简介
  一.时代背景:
  晚清时期,清朝帝国陷入遭逢内忧外患的困境当中,外有列强环伺,内则政治腐败.
  二.生平概述:
  刘鹗,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江苏丹徒(今江苏省丹徒县)人,自幼聪颖,五岁便能背诵唐诗三百首.生于文宗咸丰7年(西元1857),卒于宣统元年(西元1909),年53.
  鹗精於算学,医学,水利,并留心西洋科学.个性放旷不拘,所见不同於流俗,观察时事尤其犀利.早年曾於扬州行医,后改行经商(刘鹗28岁曾在江苏淮安开过菸草店,31岁又在上海开过书店,但都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光绪14年(西元1888)黄河决口於郑州,便投效河督吴大澄,山东巡府张曜,协助治河,后因治河有功,声誉大起,被保荐以知府任用.曾上书建议修筑铁路,利用外资开采山西煤矿,兴办实业(指工商企业),以利民生,时人不解其用心,交相指责,视为汉奸.光绪26年(西元1900)义和团事起,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太仓粟(京师官方谷仓里的粮食)为俄兵所据,他向联军以低价购得太仓粟,赈济饥民,全活甚众,却因被控私购太仓粟,流放新疆,住在乌鲁木齐一座寺庙的戏台底下,靠为人治病度日,最后病死於迪化(今乌鲁木齐).著有老残游记,铁云藏龟,历代黄河变迁图考等书.
  三.刘鹗一生的四件大事:
  1.治理黄河:
  主张束水刷沙法―筑提控制水势,使水不漫溢两岸,再以水攻沙,直刷河底.
  2.甲骨文字的研究:
  光绪25年(西元1899),他在北京,住在朋友王懿荣家中.王懿荣当时任国子监祭酒,对金石文字都有相当深入的研究.那时王懿荣生了病,看完病家人就上街把药买回来,跟药方核对没错才去煎,刘鹗在一旁看,在这些药中有一包药叫龟板,他觉得很奇怪便顺手拿起来看看,这一看使他惊奇万分,那些龟板上有小字,而且很明显地看的出来字是刻上去的,王懿荣知其古老,乃派人到药店将有字的全部买下,后又到处收购,两年间共收刻辞甲骨一千馀片.
  王懿荣死后,家人为了还债,将王懿荣收藏的甲骨卜辞,大部分转让给了刘鹗.刘氏此时也收购刻辞甲骨,前后藏有近5000片.1903年刘鹗将收藏的刻辞甲骨搨印了1058片,在早期收集甲骨卜辞的藏家罗振玉的鼓励下,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甲骨文书籍——《铁云藏龟》.
  虽然该书在对於甲骨文上的建树不多,但是他却是首度将私人收集的甲骨公诸於世,以供同好研究,这种分享的心胸与情操,使得甲骨学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长足的进展.
  3.开山西的矿
  4.贱买太仓的米来赈济北京难民
  四.作者细说
  刘鹗之死:
  刘鹗与袁世凯曾在山东巡府张曜下共事过,元为自己长久不被重用而郁郁不得志,曾向刘向张请求为任,而张曜却认为元「才可爱而性未定,资可造而识未纯」,没有同意袁的要求,因此袁世凯以为刘鹗不肯为他出力,一直坏恨在心.后来袁进了军机处掌握大权,蓄意报复,终於在光绪34年(西元1908),以私购太仓米和在为外国人买地的的罪名,密电江两总督将刘鹗缉捕,发配新疆,永远坚禁,第二年(宣统元年),因脑充血死于新疆流所.
  汉奸!
  光绪23年,刘鹗应外国人聘请到山西的一间铁矿公司做经理,他和一些新党人物的思想一样,认为只有提倡科学,兴办实业才能救中国,而兴办实业的办法就是他所想的:「国无素蓄,不如任欧人开之,我严定其制,令三十年而全矿铁路归我.如是,则彼之利在一时,而我之利在百世矣.」有人认为他者种主张在本质上是不利於国家的,难怪这时他要背负著汉奸之名了.
  为什么要写老残游记
  刘鹗会撰写《老残游记》一书,原本是为了帮助朋友.在义和团乱后没几年,京曹中有沈虞希与连梦青二人,因素与天津日日新闻的方药雨为友,一日,沈虞希偶将朝中事告知方药雨,方氏将其揭露於报端,清廷获悉后大为震怒,严办泄密之人,且株连甚广,沈氏被逮杖毙,连梦青仓皇遁走上海.连氏到上海后,家财尽失,无以为生,只依赖卖文糊口.刘鹗知其人孤介,不愿受人资助,因此动笔写小说送他,以增加其稿费收入.
  刘鹗的写作动机本为助人,但他生当乱世,目睹国事糜烂,再加上自己一生事业上的失败以及政治理想的幻灭,《老残游记》事实上也是他个人情感的寄托.他曾在书中自叙:「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国家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宗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洪都百鍊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 」由此可知,《老残游记》为当时中国社会之缩影,更是作者一部以文字代替哭泣的著作.
  五.老残游记续集-->自序
  人生如梦耳.人生果如梦平 抑或蒙叟之寓言乎,吾不能知.趋而质诸蜉蝣子,蜉蝣子不能决.趋而质诸灵椿子,灵椿子亦不能决.还而叩之昭明.
  昭明曰:"昨日之我如是,今日之我复如是.观我之室,一榻,一几,一席,一灯,一砚,一笔,一纸.昨日之榻,几,席,灯,砚,笔.纸若是,今日之榻,几,席,灯,砚,笔,纸仍若是.固明明有我,并有此一榻,一几,一席,一灯,一砚,一笔,一纸亡.非若梦为乌而厉乎天
  然则人生如梦,固蒙叟之寓言也夫!吾不敢决,又以质诸杳冥.
  杳冥曰:"子昨日何为者 "对曰:"晨起洒扫,午餐而夕寐,弹琴读书,晤对良朋,如是而已."杏冥曰:"前月此日,子何为者 "吾略举以对.又问:"去年此月此日,子何为著 "强忆其略,遗忘过半矣."十年前之此月此日,子何为者 "则茫茫然矣.推之"二十年前,三谓之如梦,蒙更岂欺我哉
  夫梦之情境,虽已为幻为虚,不可复得,而叙述梦中情境之我,固俨然其犹在也.若百年后之我,且不知其归于何所,虽有此如梦之百年之情境,更无叙述饲榫持�叶�鹗鲋�?是以人生百年,比之于梦,犹觉百年更虚于梦也!呜呼!以此更虚于梦之百年,而必欲孜孜然,斤斤然,
  夫此如梦五十年间,可惊,可喜,可歌,可泣之事,既不能忘;而此五十年间之梦,亦未尝不有可惊,可喜,可歌,可泣之事,亦同此而不忘也.同此而不忘,世间于是乎有《老残游记续集》.
  鸿都百炼生自序
  [编辑本段]名人评价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赞叹到:“叙景状物,时有可观。”
  <<老残游记》是刘鹗的代表作,流传甚广。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指出有时清官的昏庸并不比贪官好多少。这一点对清廷官场的批判是切中时弊、独具只眼的。
  [编辑本段]图书信息
  老残游记
  作 者: (清)刘鄂 原著,卞岐 改写
  出 版 社: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3]出版时间: 2008-9-1
  开 本: 大32开
  I S B N : 9787534643736
  定价:¥9.00
  [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清末刘鹗创作的《老残游记》,被鲁迅先生评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内容丰富,意蕴深邃,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内外影响巨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学名著。
  小说以老残的见闻为线索,描写了晚清各种社会现象,尤其是对于所谓的清官,进行了无情的揭露,认为他们实际上是酷吏。小说结构比较松散,但有些片断写得很成功。全书对人物、景物描写都很细腻生动。如大明湖的风光,黄河的冰雪,桃花山的月夜等给人留下的印象极为鲜明。《老残游记》的语言清新流畅、富有韵味。鲁迅说它“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作者写景的特点是自然、逼真,有鲜明的层次和色彩,可以作为优美的散文来读。
  [编辑本段]目录
  一、梦游蓬莱
  二、美人绝唱
  三、拒宫保雅爱
  四、酷吏恶行
  五、察访民冤
  六、共议除害
  七、闲访百城书
  八、桃花山遇虎
  九、荒山逢仙
  十、光照琴瑟
  十一、冰冻黄河
  十二、闻女儿酸语
  十三、大水灾
  十四、客舍起火
  十五、书驱丧门星
  十六、公堂救人
  十七、救人救到底
  十八、谈笑释奇冤
  十九、重摇串铃
  二十、冰雪返魂香
  参考资料:
  1. 《老残游记》 - 当当网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7389522
  2. 《老残游记》 - 卓越网
  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prodid=zjbk197602
  3. 图书《老残游记》
  http://www.361tushu.cn/a/shaoer/tonghua/20220106/763.html
  开放分类:
  文化,艺术,人物,名著,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超能一家人改编俄罗斯电影超能

早在1896年,俄亥俄州的立法机构作出了如下定义:“任何出于非法目的聚集起来、旨在给他人带来破坏或伤害或通过暴力以实施纠正权为借口而没有获得法律授权的群体将被视为‘暴徒’,他们对任何人身体所实施的暴力行为就构成了‘私刑’。”[3]但比较得到公认的定义是1940年由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lored People,简称NAACP)提出的,该定义认为私刑具备以下四个因素:1、必须有证据证明有人被杀害;2、被害人是非法处死的;3、三个以上的人群参与了杀害;4、以维护公正或传统为借口。但由于这一定义把导致残废和私刑企图排除在外,因此没有得到美国司法部的认可。[4]还有的学者提出了定义私刑行为的另外四个共同特征:1、一般来说,暴徒们对受害者是否有罪的证据并不关心;2、其行为得到所在社区的支持或默认,不是通过执法机构来实施;3、私刑实施的目的不仅是针对个人的惩罚,而且是捍卫白人至上的方法;4、许多私刑都包含高度仪式化的折磨形式,如阉割生殖器等。[5]
由于对私刑的定义不一,所以不同机构在私刑数量的统计上也存在差别。以1914年为例,对私刑数量进行系统记录的三家机构《芝加哥论坛》(Chicago Tribune)、塔斯克基学院(Tuskegee Institute,一所由著名黑人领袖布克·T·华盛顿创办的黑人职业大学)、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公布的数据分别为54、52和74。
有的学者对私刑是“美国独有”的说法提出异议,认为私刑是人类社会一种比较普遍的行为,并举例加以证明:早在1644年,就有学者使用lynching(私刑)一词描述法国一群暴徒袭击三位政府官员的行为;1769年,在爱尔兰,一群暴徒把警察的一个线人肢解,然后一片片钉在监狱门上;在中国,18世纪曾发生过暴徒追杀巫师的事件,19世纪出现过活烧盗贼的情况。“私刑法”则可追溯到圣经,其中宗教习俗取代了法律。在美国历史上,类似私刑的做法很早就开始出现。早期的新英格兰清教徒在训斥堕落的人时就使用过鞭打。美国独立战争中,私刑的方法有了改变,人们采用涂焦油和羽毛代替鞭打,并使这种做法全国化。由于其首次被用于爱国行为中,因而获得了好评。[6]
私刑是一种集种族主义和虐待狂为一体的残忍惩罚方式。绝大多数私刑都是用枪打死或用绳子吊死,或两者兼而有之。但许多针对黑人的私刑性质非常恶劣,实施者还使用捆在树上烧死、致残、肢解、阉割等身体折磨的方式。在《兄弟》(Brothers)一诗中,詹姆斯·韦尔登·约翰逊(James Weldon Johnson)描写了一群白人暴徒活活烧死黑人的悲惨情景:“够了,这个畜牲一定得死!/快点!把他捆在那棵橡树上!/它比这棵纤弱的松树更耐火烧。/现在拿油来!堆放在四周!等一下!/不要堆放得太快或太高,否则我们会/减轻他脸上的痛苦和恐惧。/现在拿火把来!把油点上火!/火苗已经窜起头一般高。哈哈!听那尖叫!/又传来一声!比第一声更高。/打水来!往上浇!朝火上泼一点水,/以免烧得太快。就这样!/现在让火又慢慢燃起。瞧那儿!/他扭动着!呻吟着!他的眼睛疯狂地鼓出来了,/搜寻四周求救,这是白费神!”[7]阉割黑人男子的生殖器在美国白人看来具有特别重要的象征意义。在黑人获得人身自由之后,“把黑人男子的生殖器从其身上割掉,暴徒们强有力地否决了黑人男子做父亲的象征和男子汉符号,打断了黑人男性生殖器形象所代表的特权,从而通过肢解这种反常行为收回黑人男子可能获得的公民权。”[8]
虽然实施私刑的暴徒是白人成年男子,但在场的人中不乏妇女和小孩,有时妇女还是行动的煽动者。[9]克劳德·麦凯(Claude McKay)在《私刑》(Lynching)一诗中把这些小孩称之为“未来的私刑者”,他们“带着幸灾乐祸的残酷”跳舞欢呼:“哎!拉绳!/往上拉!/白人活下来/黑人去死。//伙计,拉呀,/发出血腥的喊叫/随着黑人孩子身体旋转/白人死去……”。参与私刑的不仅仅是一般白人群众,甚至连执法者——地方警察——也经常对私刑给予支持。他们或者亲自参与其中,或者对私刑采取宽容或袖手旁观的态度。休斯在《逼供》一诗中描写了警察的粗暴:“打我!捅我!/强迫我承认是我做的。/鲜血溅在我的运动衫/和我的黄褐色绒面革鞋上。//南瓜灯笼般的脸/笼罩在灰色垂边软帽下。//猛击我!鞭打我!/象喷灯/发出尖叫。/踢在我腿间的三脚/杀死了那些/我明天制造的小孩。//栏杆和地板象罗马烟花筒/冲天直上。//当你把冷水/泼在我身上/我会在纸上/签名……。”在执法人员都参与私刑的情况下,黑人只能指望上帝,这就是休斯的诗歌《除了上帝还有谁》一诗所描写的主题:“我抬头看见/那个人们称为执法的人/正沿着街道/向我走来!我头脑中想到/会被击倒死去/或被刑讯逼供/谋杀而死。/我祈祷上帝,如果你能,/把我从那人手中救出!/别让他把我打成泥浆!/但上帝动作不快,/执法者举起了棍棒/把我打入了/活生生的地狱!//现在我还不明白/为什么上帝不保护人们/免遭警察的粗暴。/身为穷人和黑人,/我没有武器还击/因此除了上帝/谁能保护我?” 清朝政府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接过了明王朝的衣钵,吏治中私刑变本加厉。当过地方官的郑板桥写过一首题为《私刑恶》的乐府诗,揭露某些地方官及其爪牙对犯人动辄用刑的惨酷景象:“椽吏搏人如豕搏。斩筋抉髓剔毛发”、“牵累无辜十七八”,其目的无非是“以惨掠取钱”。刘鹗在长篇小说《老残游记》中有山东曹州府酷吏玉贤草菅人命,将老百姓当做强盗关在木笼里不给水喝,在烈日下晒死或在寒风中冻死的描写。为此,他发出了“冤埋城阙暗,血染顶珠红”、“杀民如杀贼,太守是元戎”的对玉贤之流所谓“清官”的抨击。
假如说,郑板桥的《私刑恶》和刘鹗的《老残游记》只是以文艺形式反映清朝吏治的黑暗;那么,道咸年间先后30余年在四川、福建、山西等八省历任知府、按察使、署理巡抚的张集馨所著的《道咸宦海见闻录》中的记载,更直接地揭露了当时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镇压。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十一月,张集馨到四川接任按察使时,在日记中记述他的前任刘燕庭审案的情况:“凡各属解到疑匪,不问真伪,先责小板四百,然后讯供,其中供情得,而罪名莫定,即于大堂杖毙”,或者,“将犯人押至东门大街城隍庙,于神前抽签,若阳签则免死,若阴笺则立毙……严刑惨酷,脑裂骨折者不知凡几”,有的甚至“用镬煮之”,荒唐暴虐,令人发指。
以上刑罚,当然是办“匪”案而用的。那么,“匪”到底是何等样人呢?张集馨也有描述:“所捉者半属乞丐小偷及无业游民”,但“委审官员,专以刑求为能,逼供定案,概予骈诛”。因此,同属封建统治集团一员的张集馨也认为对“匪”处以极刑,“未必即情真罪当”。他还在书中揭露四川各县都有一种“苦楚百倍于囹圄”的“卡房”。关在“卡房”里的“罪犯”(大多是民事纠纷中的当事者和证人),“每日给稀糜一甑,终年不见天日……通省瘐毙者,每年不下一二干人”。
私刑是美国历史上最惨无人道的国内种族恐怖主义行为之一,“是美国社会独有的犯罪行为”[1],对美国这个向来以民主、法治自称的国家构成了极大的讽刺。然而,有很长一段时间,这段丑恶的历史就像没有发生过一样,没有受到美国民众应有的关注。2000年初,亚特兰大古董商詹姆斯·艾伦(James Allen)在纽约一个小型画廊展出了68张私刑照片,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这才引起了人们对美国私刑问题严重性的重新关注。《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发表长篇文章对此进行了评论,接着又发表了社论,声称其画面惨不忍睹,可与德国纳粹分子的大屠杀相提并论。[2]
历史上,私刑的主要对象是处于受压迫、受歧视地位的美国黑人,其中绝大多数是美国黑人男子。私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形式和理由,但始终不变的一点就是,私刑总是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与黑人男子对白人女性的性侵犯指控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私刑制度下人为的美国黑人强奸神话或定型。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美国黑人所遭受的悲惨历史命运,了解美国民主的来之不易,从而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动态地看待美国的民主进程。
在美国,私刑是一种很难界定的社会现象。由于人们对私刑的了解几乎都来自于报纸的报道,因此“私刑”最初如何定义不得而知。即便今天,私刑依然是一种很难明确界定的术语。
据塔斯克基学院档案记载,1882—1968年期间,美国发生的私刑数共计4743起。[11]对美国人为什么偏爱私刑,早在1890年代学者们就开始展开严肃的学术研究。主要提出了三种理论:1、人民主权论(people sovereignty);2、边疆心态论(frontier mentality);3、控制工具论(instrument for control)。[12]  
我们知道,美国的主要立国文件《独立宣言》确立了“政府权力来自于人民,如果人民受到威胁时,可以收回权力”等原则。因此,主张人民主权论者认为,这种集体暴力行为是人民主权的表现。美国私刑暴露了美国宪法制度中的一个悲剧性缺陷,表明美国人不相信法律及正当程序。普通公民认为,既然自己制定了法律,他们就可以组织人群在法律机构之外的大街上执行法律。正如卡特勒(James F. Cutler)所指出的,“在人民制定法律的地方,法律机器对控制群众骚乱就显得无能为力,这是不可避免的。”
边疆心态论认为,私刑最经常发生在人口稀少的地区,那里不仅制度化的执法机制还没有为人所普遍接受,而且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司法机构,因此在充满暴力的西部边疆地区,群众暴力就成为必要行动。这种观点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非常流行,得到了最高法院法官、哈佛大学法学家以及许多政府官员的认可。一些亲身参与私刑的人也解释说“对法庭缺乏信心”是导致暴徒私刑的原因。上述两种观点的共同点在于都认为,执法机制在黑人种族犯罪问题上软弱无力是导致私刑泛滥的原因,因为美国白人认为,法律完全不适用于来自于低人一等的黑人种族成员的犯罪行为。而且这些暴徒对漫长的司法程序没有耐心,也蔑视司法在解决问题时据称的仁慈原则。
但边疆论很容易被推翻。如有的学者指出,直到十九世纪末,这种非法暴力在中西部也很盛行。事实上,只有新英格兰和位于东北部、大西洋中部的几个州私刑很少。十九世纪中期,早期的西部和更往后处于发展中的西部已经建立起有效的司法和法庭,但依然发生集体暴力行为。[13]因此,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主流学者开始把私刑视为精英阶层控制下属、尤其是自认为高人一等的白人控制低人一等的黑人的工具。美国南方白人通过这种群体暴力行为来维持自己的等级特权。
著名学者米德尔则从心理病理学的角度对造成私刑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14]贫困及其经济恐惧被认为是因素之一。一般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私刑的增加与黑人大规模迁移及由此带来的竞争有很大关系。还有证据表明,棉花价格下降与私刑增多之间也存在很大相关性。
白人的经济恐惧还与社会恐惧结合起来。他们担心,黑人会摆脱自己的处境,失去控制,从而危及白人的社会地位,因此需要采取措施予以捍卫。著名黑人社会活动家沃尔特·怀特对此作出了精辟的论述:“私刑与其说是因为黑人犯罪,还不如说是南方白人对黑人进步恐惧的表现形式。”人们普遍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参战回来的黑人士兵(有的甚至还没有脱下军服)被处私刑,其公开的动机就是担心黑人通过在法国服役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产生“错误的想法”。
南方白人受教育程度低以及整个文化氛围也是一个重要的背景因素。此外,南方盛行的宗教是心胸狭窄、缺少宽容、带有“原教旨主义”特点的新教福音派(Protestant Evangelical religion)。卫理公会(Methodist)和洗礼教(Baptist)牧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积极参与振兴三K党。很少有牧师和宗教领袖站出来对私刑表示反对。
私刑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南方封闭、与世隔绝的环境及由此导致的农村和小镇日常生活的单调乏味。由于缺少健康的娱乐活动,生活枯燥,因此私刑就成为人们追求刺激的替代品。
美国私刑之所以猖獗,媒体的支持和赞美也具有一定的责任。美国主流报纸经常对白人社会要求对被控犯罪的黑人进行私刑处罚的呼声表示支持,或在私刑发生后对暴徒大唱颂歌,有时甚至刊登有关计划好的私刑的地点和时间。[15]1915年3月开始上演的电影《一个民族的诞生》(The Birth of a Nation)与美国20世纪初三K党的复兴有着直接而重大的联系。根据托玛斯·迪克森(Thomas Dixon)以内战和重建为基础创作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这部电影对马背上的骑士三K党推崇备至,认为是他们拯救了美国南方。据不完全统计,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多达5000万人。这部电影在南方尤其反响强烈,观众情绪激昻,边看边高声叫喊。有一次,观众们在看到黑人男子追逐白人女子欲行强奸的一幕时甚至失控地向屏幕上的黑人开枪。

老残游记改编的电影

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有哪些

刘鹗(1866年-1942年),字佐蓉,江苏扬州人,清末民初小说家、文颂樱慧学评论家。代表作有《醒颂答世恒言》、《老残游记》等,开创了笑话小说的先河。刘鹗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还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开创者之一。《老残游记》是刘鹗的代表作之一,描写的是因为末番富而被草菅人命、在地下累死的“老残”,因为一些巧合而在地老天荒的大梦中醒来,从而开始了他的“游记”,经历了种种荒诞的事件和人物,最终在妙手医生的救治下“重获新生”的故事。野答这部小说的特点在于其半真半假、封建迷信与现代科技碰撞的叙事方式,以及其富有幽默感的表现手法。《老残游记》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等形式,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一。

上一篇

老残游记讲的是什么 《老残游记》

下一篇

老残游记在线阅读 老残游记在线阅读刘鄂

相关文章

最新问题

热线 热线
400-118-6638
QQ QQ
QQ在线咨询
微信 微信
微信
关注 关注
关注
返回顶部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