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是一首哀乐吗 百鸟朝凤是一种什么乐曲

《迎亲路上》是一首由民族乐团谱曲民族乐团编曲民族乐团演奏的纯音乐歌曲,唢呐十大悲曲大全百鸟朝凤是喜乐。《百鸟朝凤》是一首流行于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的民族乐曲。。

百鸟朝凤是一首流传于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的什么曲

百鸟朝凤》是一首在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广为流传的民间乐曲。乐曲充分发挥了唢呐的乐器表现功能,模仿许多类飞鸟鸣禽的叫声,活波粗旷,欢快爽朗,逼真动人。整个乐曲的吹奏较自由,常有即兴发挥,各家所奏结构都不尽相同,但大体以循环结构为原则。其音乐分为旋律部分(主部)和模仿鸣叫声部分(插部)两种。旋律部分为徵调式,由北方民歌旋律音调特点,模仿部分是学习各种鸟叫,穿插其间。最后有一段结束音乐,称为谢板。它的热情欢快的旋律与百鸟和鸣之声,表现了生气勃勃的大自然景象。
全曲共分段,是一首循环体结构的乐曲。
(1)山雀啼晓。乐曲开始是一段散板。在唢呐奏出清新、悠扬的乐句之后,随即模仿鸟叫声,由伴奏乐器笛子与之相对答呼应,互相竞赛,展现出山雀啼晓的意境。
(2)春回大地。这是一段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北方民间音乐粗犷、爽朗风格的曲调,优美而流畅。这段音乐的特点是造成一种欢乐的情绪和变化多端的气氛,为下一段落模拟音调的出现提供了心理上的准备。
(3)莺歌燕舞。唢呐自由地模拟各种鸟叫声,伴奏声部以舒展的节奏和优美如歌的旋律作陪衬,加强了音乐性。
(4)林间嬉戏。短句替代前面悠长的乐句,音乐显得活跃起来,犹如人们在山林中嬉戏的欢快情景。
(5)百鸟朝凤。这是第次出现的模拟各种禽鸟的叫声,充分发挥了唢呐所特有的演奏技巧,惟妙惟肖地表现了百鸟争鸣的情景。
(6)欢乐歌舞。随着速度的转快,乐曲的情绪不断向前推进。当乐队戛然停止之后,唢呐出人意料地用花舌音发出蝉鸣声,非常真切喜人。特别有趣的是模拟蝉被捉住时,发出的阵阵挣扎声和最后长鸣一声远飞而去的一段,绘声绘色,充满了欢快热烈的气氛。
(7)凤凰展翅。随着乐曲速度的加快和短小音型的反复推讲,音乐进入了高潮,之后又出现了唢呐的华彩段,它使得欢腾的情绪达到极点。
(8)并翅凌空。这是高潮段落的继续,音乐情绪越加热烈,再次出现百鸟齐鸣的场面。最后以一个短小的尾声结束全曲。
这次顺便介绍一下乐器:唢呐
唢呐(也叫喇叭)
结构组成:
在一椎形木管上开八个音孔前七后一,木管上端装一细铜管,铜管上端安装一个苇制哨子,为演奏者吹奏所用;木管下端承接一个铜制喇叭口。
乐器特色:
属于木管乐器族内的吹孔簧鸣乐器类,唢呐苇制哨子的结构与西洋乐器双簧管的吹口相似,均为双簧乐器,但唢呐的簧片较薄。音色高亢、明亮,极强的感染力,无论用于表现自然事物或者人类的喜怒哀乐,都有其独到之处。唢呐是一种历史久远的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自明代起已广泛流行于民间。有些民间艺人不但能用唢呐演奏出轻巧的颤音、倚音和滑音,而且能用唢呐模仿出箫的柔美音色来。 用一个上午的时间把《百鸟朝凤》这篇文章读好后,顿觉得原来从随着文字的行里之间的那种浮躁现在就有了答案了,最后一句“那个乞丐在夜色下吹奏的就是纯正的《百鸟朝凤》”。
一个时代的开启,一种事物的新生,有着发展就必然有更替。因为吹唢呐的时代背景,主人公艰辛的求学之路,到学成风光之旅,无不把唢呐的得意描写得淋漓尽致,当中一直有一个人的出现,时隐时现的,把吹唢呐在时代中的那种受人尊敬,得到推崇的境遇,不显山不露水的叙述出来,通过他的脾气,一言一行,与族人的相处以及谈话内容,把其重要性和地位烘托如同文章中的那句“把唢呐举起,那铜面里就有着一个窝在里面的熟太阳”,如此饱满,相当自信。
时间在推移,事物在发展。在唢呐和乐队的对立上, 主人公的认识,从不解到理解,从受到冲击到放弃行当,以至于在有一天需要吹奏《百鸟朝凤》时,竟然忘记了曲子,所有人都笑了,只有他的师傅哭了,一个从十一岁就带他的师傅,寄希望于他身上的老人,生气地把代表一代帮主地位的唢呐折断了,这也意味着传统在面对新生事物时,由于自身的经营不善和人们思维的转变,彻底失去了本有的地位和威望。直到有关部门到乡下来寻找民间民俗文化时,主人公的心中的热情再一次被点燃了,但是社会已经改变了他的师傅和师兄们,风光无限的唢呐班子彻底在每个人的心里消失了。
故事的结尾原本就应该是主人公的黯然离去。最后场景的描述有多种的理解。第一,告诉读者,唢呐这个旧行当只是受到冲击无人问津了,但是于市井街角,唢呐仍然存在于人们的心里的,用心去听,那声音仍然都在的;第二,似乎在宣告着唢呐时代的终结,《百鸟朝凤》是唢呐班主才可以吹奏的曲子,是独奏的,对象和场合有着意想不到的要求,这是一曲只为白事才吹奏的曲子,只能是受人尊重,口啤极好的人去世后才可以享用的,但此时此刻却是一个乞丐在夜色街头吹响,那人一定也曾经是一个唢呐班主。
唢呐的命运如同一面镜子可以反相同的事物。《百鸟朝凤》是唢呐吹奏的最高境界,那声音如同林间百鸟同时叫响,婉转而清纯,热闹非凡,可是《百鸟朝凤》是严格意义上来讲是一首哀乐,就是只为死去人的才吹奏的,是对逝者的歌颂。
唢呐命运如同《百鸟朝凤》的用处,早就注定了这样的命运。

百鸟朝凤是一首流传于山东的什么曲

在我的看法里,这样具有文化担当的片子,尤其是它还出自一位大师级导演之手,其本身应当是要做到“哀而不伤”(指感情适度)的,而导演对哀婉之情的拿捏显然有些过了;看完影片,我整体的感受是“哀伤”。然而我的哀伤又不仅仅是对唢呐没落的哀伤:
其一
自然是对民族文化没落的哀伤,也就是影片表达的核心情感。这一点,有太多的影评写过,我相信每个人心中也都会有非常强烈的共鸣。我不想再重复多说。
其二
哀于影片的真实表现缺乏亮点。我必须说,吴导的确是大师,正如黄建新导演所评价:“吴天明用‘一个年轻生命的成长’与‘一个生命的消亡’交叉来表现了一种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是他的,又是全人类的。电影到了这个份儿上,才是真正的大师。”从这个角度看,《百鸟朝凤》的确值得那么多奖项。导演用一种朴实的记叙风格,使情感表现得不刻意矫揉造作,其更多的是在反映一种文化没落的现象以及对此的叹惋,是稳实深厚的,同时他还把更多的空间留给了观众。(而方励的一跪,硬生生把这味道变了。)我在自己的观影过程中,发现很多观众越看越投入,可见影片本身具有可看性。但(重点来了),也可能因为大师的现实主义手法,其 画面表现和情节推动缺乏令人印象深刻或眼前一亮的感觉 ,这对《百鸟朝凤》在商业电影的洪流中夹缝求生是相当不利的。毕竟,观众的视听感官已经被美国大片和很多的国产商业片养刁了,而真正能走心观影的观众又太少。导演需要考虑到这一点,以更好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而不是单纯凭借一种精神层面的“情怀”来压制。很多人为大师和影片站台、背书、力挺,甚至出现“下跪”事件,我个人觉得这是不诚恳的“绑架式”推广,毕竟还是要用作品来说话。一方面我觉得影片具有可看性,其拍摄手法也很成熟,但另一方面也有“雁过无痕,叶落无声”的感受,某种程度上讲我觉得可能是大师写实功力太深,我只能不明觉厉。但我觉得是遗憾的。我不禁很想问:假如没有吴导的不幸离世,又会是怎样的景象?
其三
哀于很多人对传统民族文化“传承”的误解。唢呐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在民间的没落是历史的必然,我们无力阻挡这种趋势,任何一种形式的艺术都有可能经历这样的命运;而我们不能忘怀的是什么?我觉得不是唢呐这一技艺,而应当是亘古永续的精神传承!正如主演陶泽如所说:“《百鸟朝凤》这部电影中,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多的是德,是风骨气质,是坚守信念的精神。”从这一点来讲,电影虽有对这种精神的刻画,但基本上被强烈的“哀婉”之情淹没了;在中心表现上,假如更突出这一点,或许更有现实意义。
其四
哀于对民族文化的“消逝”与“归宿”的认识。不少人将电影《百鸟朝凤》视为民族民间音乐、民俗文化的一首挽歌,我不这么认为。比如同样是音乐技艺的古琴,几千年前的艺术至今有人身怀技艺,也许几经变化流失,但这种艺术形式依然在一定的空间和群体里活跃着,有大师的存在,也有很多年轻人在学习。那么唢呐和《百鸟朝凤》是否像电影那样必然是一个悲哀的结局?坚守艺术的人最终是否只能如影片描绘的那样行乞街头卖艺为生?乐观的我并不这么看。还是那句话,历史有其选择,前进的步伐我们不能阻挡;但我们也有我们的选择,如那些古琴大师一般,照游天明的性格,他自然也会为唢呐艺术事业投入毕生,他也自然会得到相应的礼遇和尊崇。那么,只要还有一个大师在,其延续就不会断了种。而且,我觉得艺术文化应当在某种程度上与时俱进。机缘巧合听过中央音乐学院杨红教授的一次讲座,期间她提到蒙汉调(我当时还第一次听说这个民歌品种)的全球化,给我们看了一个黑人用摇滚的方式唱了一支蒙汉调的歌,你可以脑补一下那个画面。虽然不是原汁原味的蒙汉调了,但它用新的方式得到了延续,并走向了世界。相比于蒙汉调,唢呐的流传度显然是更高的(至少我从小知道唢呐而直到不久前才知道蒙汉调),不可否认这种民乐在民间渐渐没落,但我在网络上也看到了一些人对唢呐表现的新的探索(苏阳乐队的《喊歌》,唢呐的摇滚演绎)。民间艺术并非必须在民间活跃才算得以延续和传承,事实上,从民间走向舞台不也是一种传承吗?
其五
哀于在影片中没有获得《百鸟朝凤》艺术美、音乐美的直观欣赏。影片把太多的情绪给了痛心、惋惜、无奈,却没有给唢呐应有的艺术美、音乐美的亮相。(在哀伤惋惜的情绪上用力过猛,却忘了给唢呐至少是《百鸟朝凤》这支曲子应该有的呈现)我觉得,出发点自然是好的,但为了更多的社会担当,还是应该适当的收起眼泪不只聚焦于叹惋,在此基础上应当更好地去展现唢呐艺术之美,那么观众惊叹之余必然在心理留下痕迹,说不定内心还能有一番涌动:“诶,原来唢呐这么厉害,好想去学哦!”如果能够达到这样,或许会有更多的现实意义吧!又或者说,影片的制作本身就能成为一种文化的留存,万一真有哪一天,听不到真实的唢呐,至少还有这样一部电影留在世上,那么或许有一天仍能够得到复兴呢?这不也是某种程度上的文化流传吗?然而很抱歉,作为一名非音乐专业的观众,影片中的唢呐曲子很好听,但我真的傻傻分不清哪首是哪首,我也实在没听出百鸟朝凤的厉害。《百鸟朝凤》的曲子,在电影里表现不够突出,识别度不高,印象不够深刻。我觉得影片需要通过它的艺术加工,给像我一样的普通观众更多的对唢呐音乐与艺术的欣赏,能够让我们有所辨识和达到美的享受,这样才更能激起观众心底的共鸣。为此,我特地在度娘寻找《百鸟朝凤》,听了很多版本,无一不有很棒很精彩的呈现,尤其是对各种鸟叫的逼真演绎,才终于感觉听到了“百鸟朝凤”,才真正感到了听得痛快!而我觉得这是影片应该有却没有给我们的。
通过影片,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常常把关键点给错了,正如这部片子,我相信导演想要告诉世人像唢呐这样的很多民族民俗艺术在渐渐没落、消逝,希望世人能够注意到。可是那又怎样呢?我们是否有这个可能,重新回到那个年代里,重新在黄土高原的角角落落吹响唢呐呢?这显然不可能,这不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那么这样的叹惋也就只是叹惋,也才有了那么多的无奈。如果到此为止,我们的艺术就真的也只能到此为止了。而我认为,应该把点给到精神的传承、给到唢呐艺术的美的尽情呈现,我觉得在感慨艺术没落的同时,应用更为积极乐观的态度和与时俱进的行动为传承做一些贡献,而不是哀叹而已。
当然,以上的哀伤,并不妨碍我依然喜欢这部片子。
(纯属个人的一些思考,欢迎交流指正。)

上一篇

为什么百鸟朝凤不能随便吹 百鸟朝凤一般为什么人演奏

下一篇

百鸟朝凤适合什么场合 百鸟朝凤唢呐曲三部曲

相关文章

最新问题

热线 热线
400-118-6638
QQ QQ
QQ在线咨询
微信 微信
微信
关注 关注
关注
返回顶部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