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得麻风病 为什么会有麻风病人

最佳回答2024-05-08

原因
  病原菌是麻风杆菌。在光学显微镜下完整的杆菌为直棒状或稍有弯曲,长约2~6微米,长约0.2~0.6微米,无鞭毛、芽孢或荚膜。麻风杆菌动物接种,1960年Shepard在小鼠足垫中,初步接种成功,得到有限的局部繁殖,建立了小鼠足垫感染模型。1966年在Ress应用免疫抑制法,造成严重的系统性感染,使麻风杆菌的动物接种前进了一大步。1971年Kirchheimer 与 Storrs应用犰狳接种麻风杆菌成功,建立犰狳感染模型。1976年高板健二等报告应用裸鼠(先天性无胸腺小鼠)接种麻风杆菌获得成功。麻风杆菌的人工培养,到目前还未获得公认的成功。因此,上工培养仍是今后研究的重点。非完整者可见短棒状、双球状、念珠状、颗粒状等形状。数量较多时有聚簇的特点,可形成球团状或束刷状。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麻风杆菌新的结构。麻风杆菌抗酸染色为红色,革兰氏染色为阳性。离体后的麻风杆菌,在夏季日光照射2~3小时即丧失其繁殖力,在60℃处理一小时或紫外线照射两小时,可丧失其活力。一般应用煮沸、高压蒸气、紫外线照射等处理即可杀死。
  麻风病人是麻风杆菌的天然宿主。麻风杆菌在病人体内分布(以瘤型一端病人为例)比较广泛,主要见于皮肤、粘膜、周围神经、淋巴结、肝脾等网状内皮系统某些细胞内。麻风杆菌主要通过破溃的皮肤和粘膜(主要是鼻粘膜)排出体外,其它在乳汁、泪液、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也有麻风杆菌,但菌量很少。在皮肤主要分布于神经末梢、巨噬细胞、平滑肌、毛带及血管壁等处。在粘膜以甚为常见。此外骨髓、睾丸、肾上腺、眼前半部等处也是麻风杆菌容易侵犯和存在的部位,周围血液及横纹肌中也能发现少量的麻风杆菌。
  发病机理
  麻风病的免疫:麻风病是一慢性传染病模型,也是一个免疫病慢性疾病模型。长期以来,人们就观察到,在临床上存在有结核样型和瘤型两种不同的极型,各型麻风在组织病理学上和组织内含菌量的多少都表现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并非麻风杆菌有不同的菌株,而是由于机体对麻风杆菌的免疫反应不同所致。近年来根据临床、细菌、病理、免疫等方面表现和特点,都可见到这种渐次移行的现象。为了形象地说明以免疫力为基础的这种状态,借用物理学上的光谱概念,确立了麻风病的免疫光谱现象。即从结核样型、界线类、(界线类偏结核样型、中间界线类、界线类偏瘤型)到瘤型,正像一个连续的光谱状。一些研究表明,机体的免疫力决定着麻风的感染过程,如感染后是否发病、发病类型和转归等。从各型麻风皮肤和淋巴结活检中,观察组织病理象变化,可见损害中淋巴细胞的浸润程度以及组织巨噬系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都可以反映出病人对麻风杆菌免疫反应的不同。
  应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测定方法检测结果说明,健康成人对麻风杆菌大都具有较强的免疫力,儿童的免疫力较弱,免疫力的强弱随年龄增长而渐增强。各型麻风对麻风杆菌的免疫力也不同,在免疫光谱一端的结核型麻风(TT),其体液抗体较正常人仅略为增高,而细胞免疫功能正常或略为降低。而在光谱另一端的瘤型麻风(LL),其体液抗体明显增高,而细胞免疫功能则显示严重缺陷。各型麻风从体液抗体产生来看,其水平在麻风光普中依序为:LL>BL>BB>BT>TT, 免疫力低的瘤型却较有免疫力结核样型和正常人为高,这是一个反常现象。说明在麻风病的血清中虽有高水平的坑体,但对身体似乎没有任何保护和有益作用。从细胞免疫反应的强度来看,依序为:TT>BT>BB>BL>LL。麻风病的免疫防御机制主要是细胞免疫。需要指出的是,细胞免疫反应的抑制(或缺陷)有特异性和非特异两个方面,瘤型麻风经有效的抗麻风治疗后,其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缺陷可以得到改善;而对麻风杆菌的无反应性(如麻风菌素试验),虽经多年治疗仍不改变,这种特异性缺陷的性质和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麻风病的传染方式
  1、直接接触传染这种方式是健康者与传染性麻风病人的直接接触,传染是通过含有麻风杆菌的皮肤或粘膜损害与有破损的健康人皮肤或粘膜的接触所致。这种传染情况最多见于和患者密切接触的家属。虽然接触的密切程度与感染发病有关,但这并不排除偶尔接触而传染的可能性。
  2、间接接触传染这种方式是健康者与传染性麻风患者经过一定的传播媒介而受到传染。例如接触传染患者用过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等。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要比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小,但也不可能忽视。
  3、其它传染方式从理论上说,麻风菌无论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都有可能侵入人体而致成感染。近来有人强调呼吸道的传染方式,认为鼻粘膜是麻风菌的主要排出途径,鼻分泌物中的麻风菌在离体后仍能存活相当的时间,带菌的尘埃或飞沫可以进入健康人的呼吸道而致感染。也有人指出,以吮血虫为媒介可能造成麻风的传染。然而,对这些看法尚有争论。而且在麻风的流行病学方面还未能得到证实。
  必须指出,尽管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肯定什么是主要的传染途径,但要机体的抵抗无疑是在传染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近年来不少人认为,麻风病也和其他许多传染病一样,存在有亚临床感染(Subcllinicalinfection),借以说明麻风病的感染率要比发病率高得多,绝大多数接触者在感染后建立了对麻风菌特异性免疫力,以亚临床感染的方式而终止感染。一个传染性患者的周围人群受到感染的机会虽然相似,但发生麻风的毕竟是少数。麻风院(村)附近的地区,麻风发病率也并不高,即使是麻风患者的配偶,患病率一般不超过5%。此外约有2/3的麻风病人并问不出麻风接触史。这些都表明,多数长期密切接触者并不发病。麻风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发病后的过程和表现,主要取决于被感染者的抵抗力、也就是机体的免疫状态。

其他回答(2)

泡芙钓娱 回答时间:2024-05-08

原因
病原菌是麻风杆菌。在光学显微镜下,完整的麻风杆菌呈直棒状或稍有弯曲,长度约2~6微米,直径约0.2~0.6微米。这些细菌无鞭毛、芽孢或荚膜。麻风杆菌能在动物模型中繁殖,1960年Shepard在小鼠足垫中成功初步接种,建立了小鼠足垫感染模型。1966年Ress使用免疫抑制法造成了严重的系统性感染,推动了麻风杆菌动物接种的研究。1971年Kirchheimer与Storrs利用犰狳成功接种麻风杆菌,建立了犰狳感染模型。1976年,高板健二等报告通过裸鼠接种麻风杆菌取得成功。尽管麻风杆菌的人工培养至今未获得公认的成功,但培养研究仍将是未来的重点。不完整的麻风杆菌可能呈现短棒状、双球状、念珠状、颗粒状等多种形态,且在数量较多时会出现聚簇特点。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麻风杆菌的新结构。麻风杆菌抗酸染色呈红色,革兰氏染色为阳性。离体的麻风杆菌在夏季日光照射2~3小时后即失去繁殖能力,60℃处理一小时或紫外线照射两小时可使其失去活力。一般可采用煮沸、高压蒸气、紫外线照射等方式处理以杀死细菌。
麻风病人是麻风杆菌的天然宿主。麻风杆菌在病人体内的分布相对广泛,主要存在于皮肤、粘膜、周围神经、淋巴结、肝脾等网状内皮系统的某些细胞内。麻风杆菌主要通过破溃的皮肤和粘膜(尤其是鼻粘膜)排出体外,同时也存在于乳汁、泪液、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尽管数量较少。在皮肤中,麻风杆菌主要分布于神经末梢、巨噬细胞、平滑肌、毛囊及血管壁等部位。在粘膜中,尤其是鼻粘膜,麻风杆菌分布较为常见。此外,骨髓、睾丸、肾上腺、眼前房等部位也是麻风杆菌容易侵犯和存在的位置,周围血液及横纹肌中也能发现少量麻风杆菌。
发病机理
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也是一种免疫系统的慢性疾病。临床上有结核样型和瘤型两种不同的极型,组织病理学和组织内含菌量的差异显著。这些差异并非由不同的麻风杆菌菌株引起,而是机体对麻风杆菌免疫反应不同的结果。近年来,根据临床、细菌、病理、免疫等方面的表现和特点,逐渐出现了移行的现象。为了形象地描述以免疫力为基础的状态,引入了麻风病的免疫光谱概念,即从结核样型、界线类到瘤型,形成了一个连续的光谱。研究表明,机体的免疫力决定了麻风感染的进程,如感染后是否发病、发病类型和转归等。通过皮肤和淋巴结活检,可以观察到损害中淋巴细胞的浸润程度以及组织巨噬系统的形态学变化,反映出病人对麻风杆菌免疫反应的不同。
应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测定方法检测结果显示,健康成人对麻风杆菌具有较强的免疫力,儿童的免疫力相对较弱,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不同类型的麻风对麻风杆菌的免疫力也不同。在免疫光谱一端的结核型麻风(TT)中,体液抗体较正常人略高,而细胞免疫功能正常或略低。而在光谱另一端的瘤型麻风(LL)中,体液抗体明显增高,而细胞免疫功能严重缺陷。从体液抗体产生的角度看,麻风光普中免疫力低的瘤型较有免疫力的结核样型和正常人为高,这是一个异常现象。这表明尽管麻风病的血清中有高水平的抗体,但似乎对身体没有任何保护和有益作用。从细胞免疫反应的强度来看,依序为:TT>BT>BB>BL>LL。麻风病的免疫防御机制主要是细胞免疫。值得注意的是,细胞免疫反应的抑制(或缺陷)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个方面。瘤型麻风经过有效的抗麻风治疗后,其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缺陷可以得到改善;然而,对麻风杆菌的无反应性(如麻风菌素试验),即使经过多年治疗仍不改变,这种特异性缺陷的性质和机制仍有待深入研究。
麻风病的传播方式
1. 直接接触传染:这是健康人与传染性麻风病人直接接触导致的传染,通过含有麻风杆菌的皮肤或粘膜损害与破损的健康人皮肤或粘膜接触而传播。这种传染情况最常见于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家属。虽然接触的密切程度与感染发病有关,但这并不排除偶尔接触而传染的可能性。
2. 间接接触传染:健康人通过接触传染性麻风患者使用过的衣物、被褥、手巾、餐具等物品而受到传染。这种传染方式的可能性比直接接触传染小,但也不应忽视。
3. 其他传染方式:理论上,麻风菌可能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侵入人体导致感染。近年来,有人强调呼吸道的传染方式,认为鼻粘膜是麻风菌的主要排出途径,鼻分泌物中的麻风菌在离体后仍能存活一定时间,带菌的尘埃或飞沫可能进入健康人的呼吸道而致感染。也有人提出,吸血昆虫可能作为麻风传播的媒介。然而,对这些观点仍有争论,且在麻风的流行病学方面尚未得到证实。
必须指出,尽管目前尚无充分证据确定哪种传播途径为主要途径,但机体的抵抗力无疑在传播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近年来,许多人认为,麻风病与其他许多传染病一样,存在亚临床感染(Subcllinical infection),这表明麻风病的感染率远高于发病率。大多数接触者在感染后建立了对麻风菌的特异性免疫力,以亚临床感染的方式终止感染。一个传染性患者的周围人群受到感染的机会虽然相似,但实际发生麻风的患者数量较少。麻风院(村)附近的地区,麻风发病率并不高,即使是麻风患者的配偶,患病率一般不超过5%。此外,约有2/3的麻风病人并无法提供麻风接触史。这些都表明,多数长期密切接触者并未发病。麻风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发病后的过程和表现,主要取决于被感染者的抵抗力,即机体的免疫状态。

青蛙娱评 回答时间:2024-05-08

病情分析:麻风是由麻风分支杆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严重者可累及深部组织和内脏器官。麻风虽然很少引起死亡,但可导致肢体残废和畸形,使患者丧失劳动力。麻风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男女均可发病。此外,麻风既不胎传,也不遗传。患了麻风病,必须抓紧早期防治,本病目前有特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治愈率较高。 意见建议:治疗原则 1.积极防治,控制传染。 2.早期、及时、足量、规则治疗。 3.病原治疗。 4.对症治疗,畸形需手术治疗。用药原则 1.少菌型病例以口服氨苯枫+利福平为主。 2.多菌型病例以口服氨苯枫、利福平、氯苯酚秦联合用药疗效佳。 3.麻风反应病例以醋酸溶液泼尼松为主,加强支援疗法。

天体为什么会自转 天体为什么会自转?有不自转的吗?

该问题还有3 个回答,点击查看

我一直想知道星体自转的原因是什么,太阳系只是宇宙的一点点,整个太阳系在自转,同时还绕着银河系在公转,宇宙里无数个类似的太阳系在自转,目前的认知中大多数星体都在自转那这些星体,让地球停止自转脱离原有轨道为什么做不到,地球内部物质能量交换的方式很多,有一种已知的形式被称为地幔热柱,地核地幔处的物质与能量会通过地幔热柱被运送到岩石圈附近,从而推动地壳部分的板块运动,也就是说地球内部的活。

上一篇

鳌拜为什么怕索尼 鳌拜和索尼谁爵位高

下一篇

家里为什么有跳蚤 家里为什么有跳蚤什么原因

相关问答

最新问题

分类目录

热线 热线
400-118-6638
QQ QQ
QQ在线咨询
微信 微信
微信
关注 关注
关注
返回顶部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